当前位置:

走进红色革命摇篮——列宁学校

来源:茶陵文联供稿 作者:晏晓阳 编辑:刘合情 2011-11-21 17:19:51
—分享—

列宁学校旧址

 

 

 

  一个多月之前,株洲著名作家、首席记者张华山先生多次邀请我带领县书法家协会的人员去列宁学校去搞些活动,11月13日下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我和县书协的七位同志驱车到达了列宁学校,感受革命摇篮的氛围,受到了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尤其是那些小学生,他们兴高采烈、满头大汗地抬来椅子和桌子到篮球场上,铺好红布,专心致志地围观我们现场挥毫,哈哈!我觉得很有意义,学校陈校长也认为非常好,很希望我们下次再去,并提议与我们书协联合举办一次书法展览,我满口答应。

  列宁学校位于湖南省茶陵县秩堂乡毗塘村境内。原址系古茶乡十七、十八都公建的书院,建于明崇祯十七年(1816),是清代茶陵境内的一所著名书院。因其北、东雩水萦绕,故名“雩江书院“,又称毘塘书院。建筑面积1136平方米,由前、后两栋构成一个院落。书院建成后,学士乡贤在此设馆讲学,经久不衰。

  1930年7月,茶陵县苏维埃政府遵照中央苏区政府关于“培养工农子弟,选拔输送革命军事人才”的指示和毛委员(毛泽东)关于“发展革命根据地文化,培养革命军事力量”的指示而创办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所红军学校,原名为“茶陵县立列宁高级小学校”。学校当时招生有三个条件:一是学生由区乡苏维埃政府或党和军队的组织推荐保送;二是学生必须具有初小文化程度;三是红军子女和烈士孤儿优先。陈毅、谭余保、段苏权、肖克、刘道生等军队首长先后来校指导工作。1933年10月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学校因此而被迫停办。学校创办四年间为革命培养了不少红军将士和优秀革命干部200余人,不少人成为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人,不少人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

  解放后,列宁学校于1952年复办。1956年5月5日,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耀邦同志从井冈山返回茶陵时来校视察,并题词“列宁学校”,寄语全校师生“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现在,“列宁学校”的题字挂在大门边,大门两厢依然清晰可见“准备实现平田实现统一国家”和“恢复农村澄清吏治讨伐日本”这样的繁体字标语。1968年和197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列宁学校制作了专题内容,并进行了对外宣传,1984年10月列宁学校被株洲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列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认可列宁学校为“湖南教育名校”,收入在《湖南教育名人名校》文献辞典中。

  茶陵县不仅产生过一批将军(民国上将谭延闿,中将刘柔远、陈阵、彭国栋、颜珍珠、颜逍鹏、谭明,以及25名少将;共和国中将刘转连、刘培善、刘道生、周仁杰、谭家述,以及少将29人),也拥有李东阳、张治、彭维新三位“大学士”,(“三大学士”的古碑现在依然保留在秩堂乡境内)有很好的读书风气。

 

来源:茶陵文联供稿

作者:晏晓阳

编辑:刘合情

阅读下一篇

返回茶陵融媒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