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开国中将

来源:茶陵县档案局 编辑:刘合情 2011-12-05 12:07:21
—分享—

 

 

开国中将 

 

 

    刘转连,原名刘昌发,曾用名刘转莲,茶陵县腰陂镇石陂乡人,1912年9月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秋,在共产党组织创办的农民夜校识字读书,参加了儿童团,投身于农民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于1930年5月加入共青团,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茶陵县三区冲锋连任班长,连长。1931年10月,当选为苏区代表,出席了湘赣省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湘赣独立师。历任通讯排长、连长。1933年冬,进人中央苏区红军大学第一期学习。1934年7月结业。参加红六军团从湘赣边突围西征的行动,任红十七师四十九团一营营长。11月任四十九团团长。不久任红十七师参谋长。长征中,于1935年11月任红十七师师长。1936年夏天,改任模范师师长。1936年冬,进红军大学高级班第一期学习。1937年春,随党中央迁到延安,进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任第八趴队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七一七团团长。1938年2月,率部夺取了三井镇战斗的胜利。接着参加收复了晋西北岢岚等7县的战斗,使晋西北成为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同年夏秋之间,率部收复了阜平县城。后率部回陕甘宁边区,担负保卫延安的战斗任务。参加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1942年任三五九旅参谋长。1946年5月,任八路军南下第二支队司令员。6月,率部由延安经豫北南下,行军途中得悉日本无条件投降,奉命移师北上,进军东北,被编入东北民主联军序列,任三五九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1 945年率部进入北满剿匪,任北满军区独立第二旅旅长。1946年4月,率部攻占哈尔滨,兼任哈尔滨市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不久,率部参加了四平保卫战。1946年夏,率部赴勃利剿匪,直捣匪首谢文东的老巢,击毙击伤、俘获土匪千余井缴获其大量作战物资。随后任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一师师长、独立第三师师长、十纵队二十九师师长、一四0师师长。参加了四保临江、三下江南战役。在辽沈战役中,率部于黑山阻击驰援锦州守敌的廖耀湘兵团。解放锦州后,与敌激战于黑山胡家窝栅地区,夺取了敌重炮阵地,歼敌一个军部。1948年12月,率部入关作战。13日晚,取得奔袭塘沽以北金钟桥战斗的胜利,打开了天津的门户。1949年2月任四十八军副军长。旋即率部南下,4月渡江,8月抵达赣州,参加解放广州的战斗,任军长兼赣西南军区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春,任四十一军军长兼粤东军区司令员。1954年9月,进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毕业后任东北旅大警备区司令员,1962年,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5年任沈阳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共“七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在中共第十二、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2年10月于广州逝世。

 

  刘培善,别名三仔、善仔。茶陵县七地乡枧田村人。1912年8月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投身农民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于1929年参加工农红军,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湘赣游击大队青年干事、茶陵独立团连政治指导员、江西安福县独立营政委,参加了湘赣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1934年8月任湘赣省军区独立第三团团长、湘赣省委挺进队政委,率部转入武功山坚持游击战争。不久任湘赣独立三团政委,奉命率部转战湘南。1935年7月,任湘赣临时省委常委、游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大队政治委员。1936年任湘赣红军独立第一团政委。1937年10月,接待奉命前来九陇山改编游击队的陈毅,随即派人送其与中共湘赣临时省苏委书记谭余保见面。抗日战争时期,1 938年2月,任新四军一支队二团副团长,不久任团政委,率部在苏皖的镇江、句容、丹阳、金坛一带对日、伪作战,参与开创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 940年任苏北抗日指挥部第二纵队政委,参加了黄桥决战。19们年10月赴延安学习。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回到苏中地区,任第七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不久改任十纵队政委、1946年7至8月,在粟裕等人指挥下,与谢祥军司令员率十纵队四个团和华中第二军分区两个团,与兄弟部队协同对敌作战,取得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在邵伯战斗中,运用游击战争经验,以河流港汊为依托,短促出击,击溃国民党军队黄伯韬的整编二十五师,毙伤敌2000余人,创解放战争初期华中战场阵地防御战范例。1947年任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政委,与宋时轮司令员率部于4月全歼敌七十二师,攻下泰安,取得华东战场“夏季作战的第一步胜利”。5月参加孟良崮战役。1948年0月,率部参加济南战役。11月至1949年1月,参加淮海战役,先后统一指挥第七、十、十一纵队和“东集团军”,完成固镇追击、鲁楼堵击和歼灭李弥兵团、邱清泉兵团的任务。1949年3月任华东野战军第十兵团政治部主任,不久任副政委,参与指挥渡江战役、宁沪杭战役、福厦战役等。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冬至1 951年春,率部进驻闽西、闽北山区,清剿国民党匪、特万余人。以后,历任福建省军区副政委,第二政委、福州军区副政委、第二政委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1968年5月8日在北京猝然去世。1978年5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刘道生,学名志敏,1915年8月27日出生于茶陵县尧水乡山寺村一个佃农家庭,1929年高小毕业后,即在家务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于1930年2月加入共青团,曾任过乡团支部宣传委员,先锋队政委,区儿童团负责人,游击队宣传分队长,团区委组织部长。1930年6月,任团区委书记,并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2年1月,任茶陵县儿童局书记,4月任团县委组织部长,随后代理团县委书记。6月,任湘赣省团省委副秘书长兼巡视员,到全省各县指导青年团的工作。11月,任红八军政治部青年部长。红八军改编为红六军团十七师后,任十七师政治部青年科长,奉命到永新县赤卫团做扩兵工作,随后率全团加入工农红军。1933年8月,入瑞金红军大学政治系学习。毕业后任粤赣军区独立二十二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央军委直属队干部团营政委,红三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共青团中央局组织部长,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后奉命到东北军做统一战线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七一七团政训处主任、团政委。11月,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政委。参加了晋察冀边区反对敌人的“八路围攻”和1938年秋季反“围攻”的斗争。1939年3月,任晋察冀边区党委委员。1942年“百团大战”一开始,率四分区部队于8月20日一举攻克天险娘子关,歼灭日军守敌400余人。随后率部沿同浦路破坏日军运输线,摧毁日军驻点。百团大战中期任晋察冀军区第十一军分区政委、平西军分区政委兼中共平西地委书记。领导平西地区军民恢复和发展了平西抗日根据地。1944年9月,任冀察军区政委兼冀察区党委书记,参加了晋察边区的大反攻。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任中共察哈尔省委书记、省军区政委兼冀察纵队政委。1946年10月,任冀热察区党委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947年7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政委,指挥所部取得了梨树淘门、杨林子等战斗的胜利。1948年春,任冀察热辽军区政治部主任。4月,和程子华一起指挥了冀东战役。9月,任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辽沈战役。之后率先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在张平线上歼灭敌军5个师后,率部和其他部队一起包围了北平,并任北平军管会京西分会主任。北平和平解放后,兼任北平警备司令部政治部主任,领导北平军民开展打击地痞流氓、清查散兵游勇和国民党特务,安定社会秩序的工作。1949年2月,任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政治部主任,随后率部南下,参与指挥了安新战役、宜抄战投和衡宝战役。新中国建立后,任第十二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湖南军区副政委。1950年2月.任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干部部长。参与创建新中国的海军。1955年9月,赴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1957年6月毕业回国后任海军副司令员,后兼海军学院院长。1962年兼海军航空兵司令员。1964年2月,被选为中国航海协会主席。“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迫害。1975年8月,任海军第一副司令员。他经常深入各舰队在前线视察并指导工作。1980年4月,在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中,担任航海混合编队总指挥兼政委,指挥18艘舰船,经过35天的艰苦航行,总航程达8733海里,胜利地完成了海上打捞数据舱的任务。他曾率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团和中国海军代表团访问过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苏联、巴基斯坦等国。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共“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5年5月在北京逝世。

 

  周仁杰,曾用名周球保,谱名周广德。1912年3月17目生于茶陵县马江麻石寨黄家村的一个雇农家庭。10岁给地主当长工,饱受磨难。1925年夏,参加了农民运动,任童子团队长。“马日事变”后转入地下秘密活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于1929年初,参加茶陵西乡游击队。1930年加八共青团。同年12月在安仁白区做地下工作。1931年5月进河西教导队(后改为湘赣红军第四分校)军事队、特科队学习,这期间由团转为中国共产党。1932年7月红校毕业后,在红八军二十三师直属机炮连任连长。1934年1月,任红十七师五十团侦察队长。后任红十七师五十一团副营长、营长。1934年8月,任红十七师团参谋长。红二、六军团会师后,先后任五十四团、五十一团团长。1935年7月.进红四分校上干队学习,兼任队长。1 935年11月,任红六军团十六师师长,率部参加了长征。1936年入红四方面军红大上干队学习。1937年1月,进红军大学一科(后改为抗大一队)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四局教育科科长。1 937年1 3月,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警备二团团长,率部守卫三边、陇东等地区,进行剿匪和反摩擦斗争,参加大生产运动。1943年6月,进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纵队第一旅旅长。1946年4月,任冀热辽军区十三旅旅长。1947年2月,任冀热辽军区十七旅旅长。1947年7月奉命组建冀热辽军区独立三师,任师长。1948年2月,独立三师编为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三十三师,任师长。率郝参加了辽沈战役。1948年11月1日,奉命先遣入关,参加平津战役。11月,任第四野战军四十八军第一副军长,率部参加了渡江战役、赣西战役等重大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2月任中南军区海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领导建成了中南沿海海岸防御体系。1954年5月进解放军政治学院高级干部文化速成班学习,1956年6月进南京军事学院海军系高级班学习。1958年11月任东海舰队副司令员。1962年率部沉重打击了台湾当局对东海地区的袭扰活动。同时协助司令员陶勇在部队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开展群众性的大比武练兵活动。1968年11月任南海舰队司令员,为海南及西沙群岛的国防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1970年3月,任海军副司令员,分管军事训练和院校工作,具体领导实施了海陆空三军有关部队海上拉练,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政治军事素质。1974年,他排除各种困难,研究实施封锁渤海湾的战役演练取得成功。1975年,指挥海军潜艇率先跨出第一岛链进入太平洋训练,探索穿越岛链的训练方法,使海军舰艇部队训练由近海伸向远海,有了新的突破。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在党的“十二大”和“十三大”上被选为中顾委委员。2001年1日在北京逝世。

 

  谭家述,原名谭寿生,化名杨平。1909年8月生于茶陵舲舫乡中洲村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秋加入共青团,后在家乡参加农民运动,任中洲农民协会秘书。1927年1月,受组织选派,考入武昌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四师军事教导队学习。后编入国民革命军二十四师七十二团.任团部通信班副班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在南撤途中受伤。在香港养病时,被港英当局囚禁达半月之久。1927年冬在茶陵县湖口加入中国工农革命军,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l928年被编入茶陵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茶陵游击队副队长、队长。奉命率队回茶陵开展斗争。1929年10月至1932年11月,先后担任湘东独立师参谋长兼第三团团长,湘东南独立师参谋长兼第三团团长,红军学校第四分校校长,新编独立三师师长。1932年11月任红八军二十二师师长。1933年荣获三等红星奖章。1933年6月,任红十七师四十九团团长、红六军团十八师参谋长兼五十三团团长,红军学校第六分校副校长,红军大学教育长,红六军团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教员,1939年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5年回国后,主要从事军事教育领导工作。1946年任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教育长。1948年9月任中原军政大学副校长兼教育长,华北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新中国建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高炮指挥部司令员,空军副司令员兼军校部部长。1955年被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73年离职休养。曾被任弼时称为湘赣红军创始人之一。1987年8月因病逝世。

来源:茶陵县档案局

编辑:刘合情

阅读下一篇

返回茶陵融媒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