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中国湖南历史文化名城--茶陵】系列报道之十五
“一州形胜雄三楚,四相文章冠两朝。”沿着一首诗的韵脚,咀嚼一座古城的芳香,茶陵,一座原本就韵味天然的城,被秋月春风的情怀滋养,又被诗酒年华的故事填满。
一份清淡,更能历久弥香。而今,这座被冠以省历史文化名城桂冠的县城,正演绎一场姹紫嫣红的花事——
茶陵,中华始祖龙踞之地,农耕文化的源头,茶祖炎帝之陵。
用始祖的陵寝之地指代县名,其五千年一脉渊源,有传说、有故事、有史诗,在茶乡之地口授相传,熏陶教化。茶陵,千百年来浸润在炎帝的传说里,承袭炎帝千年不变的精神。今年,茶陵古城正式成为省历史文化名城,茶陵的传说因此流传更广。
农源,牧源,龙踞之地
潞岭,这个3平方公里之地,在中国版图上很难找到,当年却是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封地。
几千年前,炎帝在这里择地而居,制耒耜,教民农作,将人类从饮毛茹血的野蛮时代,带进农耕牧猎的文明时代。这里的很多地名,就显示他战胜自然、人定胜天的霸气和雄心:潞岭的大台,古谓“泰台”,“泰”意谓泰岳之势、和合之气;元王村、首团村的村名,均有“首领”、一统天下之意。
农元村,一个被称作农源之地的古山寨。据考,四五千年前,这里曾是一片古生物的海洋,一到夏秋季节,澄黄澄黄的野生稻穗吸引炎帝的目光。在这里,他带领子民开田辟土,依山而牧,造筏而渔。潞水“农源”、“牧源”等诸多地名刻下农牧时代稻作文明的印记。农元抑或牧元,无论是写作“元”,还是写成“源”,都说明这里“农耕之源、养牧之源”不争的史实。
龙源,农耕之源,一如星星之灯,点亮了茶乡五千年的文明。
茶山,茶源,灵性之地
茶陵,中华茶祖开创茶文化、千年国饮之源的灵性之地。
相传神农在景阳茶山一带采药误食毒草,头晕腹胀,无意中在身边矮树上抓了一把嫩叶放在口里咀嚼,即刻神志清醒,满目清怡。茶就这样被炎帝当作“还阳草”,问鼎于世。炎帝在茶乡教民种茶、艺茶,让这里成为千年国饮之源,与之而生的茶艺、茶俗也伴随着茶祖炎帝足迹,风靡大江南北,流传千万年。
茶陵,千年国饮的源头。其间茶冲、茶涧、茶祖茶林、茶王城等,一个个与茶有关的山名、地名,刻写着一部厚厚的茶史;茶巷、赤松井等,一器一物,一泉一亭无不留下脍炙人口的茶事、茶情和茶咏,单就一部陆羽的《茶经》,就足可以让你品读一生。
茶陵2000多年的种茶、制茶、饮茶史,奠定了深厚的茶文化根基,让生于斯、长于斯的茶乡人,深深烙下茶的秉性:淡泊、谦和、内敛,把中华的茶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
道源,道骨,智慧之地
茶陵,道源之地;炎帝神农氏,“中华道祖”。
炎帝神农在茶陵倡导“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炎帝的“道骨”灌注了道文化的精髓,将自然境界、人生境界、功利境界、天地境界和道德境界融为一体。
“道”在炎帝“中华道祖”的华冠中已发展成中国内涵独特的古典哲学。
千百年来,茶陵人对道之精神有着深切的感悟,引领他们每一个前行的脚步。长期修学于云阳山的清代科第状元萧锦忠“行也安然,坐也安然”,将人生、天地和道德境界化成荡胸层云,卷舒自如……遵道贵德的道德规范、济世利人的社会责任感、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等,在茶陵人血脉中,代代流传。
道源,孕育智慧,“道骨”传承精神。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陈科
编辑:刘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