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茶陵在刘子迈的故事里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刘翔云 编辑:刘合情 2013-11-22 14:37:28
—分享—

副标题:--【中国湖南历史文化名城--茶陵】系列报道之十九

 

  去过茶陵的人,都会参观一下湖南唯一残存的南宋古城和那尊静卧河岸、守护古城的铁牛。

  据史料记载,茶陵自公元前202年置县,地处“吴头楚尾”,“扼三路襟喉”要冲,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统治者曾在境内修筑过茶王城、马王城、金州城、鄂王城等,都毁于战火或自然灾害,只有这座南宋古城历经八百年风雨剥蚀,仍巍立于洣水河畔。这一传世杰作归功于一个叫刘子迈的县令。

  刘子迈,江西人氏,南宋绍定年间(公元1228年至1233年)被任命为茶陵县令兼军史。他勤于县政,带领县民疏浚河道,治理水患,开垦荒地,拓展农牧,创办书院,重视教化,赢得仕商百姓广泛赞誉。

  1231年,湘南梅山暴发史称“时惊风鹤”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农民军一度杀到相邻的酃县,大有进犯茶陵之势。

  为抵御暴乱,刘子迈规划建造一座凭险而居,墙高壕深,固若金汤的城池,护县卫民。他聘请堪舆师相中了县境中部云阳山东麓一大片开阔的缓坡地,规划在这个易守难攻的风水宝地修建城池。

  1232年,他多方筹措,奏报朝廷,利用农闲时节组织筑城。其设想和行动得到时任荆湖南路安抚史余嵘的大力支持,县民纷纷响应。一时,数万民众齐聚洣水河畔,形成浩浩荡荡的筑城大军。短短一年时间,一座高8.4米、宽4.4米、周长3353米的城池建成。

  城墙采取“金包银”的方式镶砌,即外以轻则数百斤、重达数千斤的红砂岩或青砂岩条石砌墙,用豆浆熟糯米粉和石灰弥缝,坚固异常;里面以开挖护城壕的泥土夯实。城门券洞则以大块青砖砌就作拱。

  城墙建好后,历经数百年岁月沧桑,主体结构依然坚如磐石。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这座古城除门楼、角楼毁于兵患战火外,整个城墙,6座城门,还有2座瓮城都保存完整。然“文革”浩劫一来,古城遭受劫难。

  《茶陵州志》记载,城池竣工的次年春夏雨季,一场洪水冲垮临河一大截防洪堤和城墙,水漫城内,子民遭受水患。传说,刘知县面对灾情,寝食难安。一天晚上,他梦见河水暴涨,刚修好的城墙又要被洪水冲毁,城内一片恐慌。危急关头,洣水中冒出一头独角牛奋力与兴风作浪的“河妖”搏斗,最终独角牛击沉“河妖”,平息洪患,保住城墙。受梦的启示,刘知县下令征集白口铁数千斤,召集能工巧匠,铸铁犀置岸侧以“杀水势”。

  以铁牛镇水符合《易经》八卦原理,在我国由来已久。铁牛为金属,牛在八卦中属坤,坤代表土,故“惟金克木蛟龙藏,惟土制水龟蛇降……”。

  刘子迈铸造独角铁牛除了镇洪水之外,其真实用意,一为明其志。刘子迈深受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影响,忠君爱民、清正廉明、刚正不阿、执法如山,一直是其为官从政的理想和追求。独角牛是神示裁判时代的神兽,是公平正义的化身,刘子迈铸造独角铁牛,旨在托物明志,借物喻人。二为赞其民。刘子迈是茶陵封建时代最具人格魅力的县令。在他主持修筑城墙、河堤,开挖护城河之时,茶陵人所表现出的那种勤劳朴实,无私无畏的精神和团结奋进、众志成城的气魄,深深震撼着其心灵。传说中的独角牛之性格、形象,正好符合茶陵人的秉性。因此,设计和铸造这尊标志性的瑞兽是最恰当的形式。

  由此,经历史传承,形成了茶陵人心中的精神图腾——“茶陵牛”。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代茶陵人“农勤于耕,士勤于学”,求真务实,发愤图强,衍生出具有茶陵特质的“农耕文化”、“书院文化”、“红色文化”。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刘翔云

编辑:刘合情

阅读下一篇

返回茶陵融媒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