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茶陵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纪实






(本版图片均由茶陵县创卫办提供)
【前言】
1月3日,从全国爱卫办传来喜讯:茶陵已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
这是一项城市卫生工作的最高荣誉,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近年来,茶陵县城市建设以低碳生活、生态绿色为目标,投入3亿多元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县城下水道管网等项目建设。投入4亿多元建成沿江风光带等绿色休闲景观6处。提质改造了17条小街小巷,实行街巷24小时保洁,县城实现了环境卫生“十无十净”,可视范围内看不见白色垃圾,洁美了犀城。
犀城10万人民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精彩“嬗变”。
“街头巷尾污水横流、垃圾遍地,一阵风刮来,纸片、塑料袋等垃圾随风乱舞……”昔日的茶陵县城,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脏乱差”。说起以往,城关镇云盘社区居民邱彩云的感觉是“不堪回首”。她说,那时,街头打鼓唱戏的、卖药治病的、测字算命的、理发擦鞋的,什么摊贩都有,甚至半夜在街头唱卡拉OK的,占道经营,垃圾到处乱丢,花草树木及公共设施损坏严重,乱七八糟。
■环境, 在整治中悄然变靓
【嬗 变】
一到夜幕降临,三五成群的人们便来到犀城休闲广场,散步,欣赏城市夜景,跳舞,好不热闹。
以往的犀城广场脏乱差齐全,板车、三轮车、汽车横七竖八,乱停乱放,人行道痰迹点点,是县城的脏乱之地。近年来,该县投入专门资金,修建休闲广场、文体设施,进行绿化、亮化,把这里建成市民的娱乐中心,使这里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最佳去处。
【记 忆】
其实,这只是茶陵城市卫生变化的亮点之一。
环境卫生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形象,而且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2011年4月,茶陵县在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后,又吹响“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的号角,严格对照创建标准,大力推进专项整治,大力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大步朝目标迈进。
该县从硬件上着手,投入专门资金,配备城管执法车辆34台,投放移动式密闭垃圾箱400个,新添果皮箱800个、环卫专用车21台,建成垃圾中转站8座、公厕32座,新建城中村及城郊村三格式无害化化粪池厕所2400座,清除旱厕、露天粪坑1480个。去年,该县还投资1.16亿元,新建了一座占地280亩、日均处理179吨,全省最大的现代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使县城生活垃圾处理率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100%和98%。
背街小巷过去因为不被重视,被称为“城市的屁股”。实际上,背街小巷恰恰承载着市民生活的许多内容,影响着市民生活的幸福感。该县先后投资1.5亿元,按照“白改黑、线下地、沟通畅、绿化加亮化”的要求,对17条小街小巷进行改造,共改造道路总面积21.9万平方米。并实行了大街24小时、小街巷18小时保洁。
农贸市场是卫生建设的难点。该县城区有5大农贸市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不到位,乱摆乱放、占道经营现象屡见不鲜。近年来,该县投入专门资金,对农贸市场进行提质改造,增加摊位、划行归市,并将洋岭等两家农贸市场建成了四星级农贸市场。如今,县城的农贸市场不仅规范有序,还因其美观成为县城一道靓丽风景。
几年下来,茶陵城区环境卫生、环境秩序实现漂亮“转身”,实现了环境卫生“十无十净”,即无堆积垃圾、无果皮、无塑料袋瓶、无沙土石块、无烟头纸屑、无粪便污渍、无呕吐物、无污水、垃圾容器和设施外无裸露垃圾;机动车道净、非机动车道净、人行道净、桥面净、路沿石净、树穴净、下水道口净、果皮箱净、墙根净、立体设施根净的标准。
【声 音】
●家住三总桥的李大爷:“真是想不到哇,县城现在会变化这么大。你看,才一年多,大街小巷全都硬化了,人行道也铺了彩砖,种上了绿化树,路灯也安装起来了,到处变漂亮了。在这里居住感觉很幸福。”
●住在金山路附近的刘猛洪:“我在外地工作,利用年休假回来看看,发现过去坑坑洼洼的金山街,如今铺上了沥青,路变平坦了,两边乱搭乱建的棚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漂亮的地砖、整齐的树木,到处整洁干净,靓丽多了。”
■管理, 依靠制度不断完善
【嬗 变】
“过去,茶陵街头乱贴乱画、乱停乱放、乱丢垃圾等现象屡见不鲜,铲除“牛皮癣”的管理人员往往前脚刚走,后脚又被贴满了,导致管不胜管。”说起以往,城关镇居民肖伟生就有不少感慨。他说,以前由于搞卫生一阵风,导致经常死灰复燃,卫生管理成为难以治愈的“顽疾”。
【记 忆】
“请把你的摩托车停放好,把烟蒂丢进垃圾箱里。”近日上午,一名路人把烟头一扔,把摩托车斜停在陵园路一家服装店前,便想离开,被店里的老板娘拦住纠正。
从乱停乱放到人人有责任心,该县在“管”字上下足了功夫。
乱停乱放、乱丢乱倒垃圾等毛病已成习惯,要转变谈何容易?
该县有自己的一套。针对城市管理混乱无序的现象,该县实行城管和环卫保洁“网格式精细化”管理,把县城卫生管理划分为若干个责任网格,定人、定时、定岗、定责、定管理标准、定奖惩,实行“无缝式”规范化管理。
持之以恒,光练嘴不行,得有相关的制度作保证。该县出台《茶陵县环境卫生管理办法》、《茶陵县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办法》等规定,对不自觉遵守文明规范的人,“一次规劝、二次警告、三次处罚”。
卫生、法律意识淡薄,门店卫生达标率低,是小食品店、小餐饮店、小理发店等“八小”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该县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八小”行业集中整治行动,对这些行业存在的无证照经营行为和卫生设施、环境卫生、病媒生物防治不到位等情况进行逐一查处,引导他们合法经营,对不达标的经营户予以坚决取缔,做到整治一批、达标一批,确保不反弹。对20多家不符合要求的“八小”经营门店,依法采取吊销营业执照、限期整改等处罚措施。
在长效管理中,该县还采取“小庙”管“大神”的办法,让社区干部群众来考核县直机关。2011年来,该县给114个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划分管理责任区,负责各社区环境卫生的基础设施投入、建设、日常保洁等。社区值班干部、居民代表每天进行一次检查和打分,月底根据平时打分和月检情况进行最终打分,结果张榜“亮相”,在城区8个社区之间开展卫生竞赛,奖优罚劣。
有一次,某县直机关因建设资金未按时到位,被所在社区的居民在月底考核中打了82分,考核未过关。该单位受到通报批评,并处罚款。近年来,该县共有9个县直单位受到处罚。
管理出效果,该县环境卫生得以标本兼治,长治久“洁”。
【声 音】
●城关镇腊芫社区居民刘运奇:“过去,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鸣放鞭炮、烧纸钱祭祖,搞得房前屋后烟雾缭绕,县城到处乌烟瘴气,居民们自己也因此苦不堪言。现在,政府安排统一在郊外祭拜,既祭拜了祖宗,又保护了环境,真好!”
●环卫工人刘师傅:“以前县城乱丢垃圾现象普遍,现在大家的卫生意识明显增强,不仅不再乱扔垃圾,还自觉捡起垃圾,丢进垃圾箱,我们环卫工人因此省了不少心。”
■观念, 在潜移默化中更新
【嬗 变】
“以前,由于居民的卫生意识不强,乱停乱放、随地丢垃圾的现象突出。”聊起以前的景象,城关镇洣水社区居民至今仍记忆犹新。还有的居民们说,刚开始的时候,政府抓得紧,大家就大搞一阵卫生,稍微一松劲,居民们就故态复萌。还有的居民搞卫生做样子,无人时乱倒垃圾、乱停乱放,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归根结底是未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记 忆】
“老板,请把门口的商品搬到店里去,不要占道经营。”“这位先生,茶陵正在创建国家卫生县城,请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随地乱扔烟头,前面有垃圾箱。”……去年来,该县县委书记、县长带头,经常组织机关干部、群团组织、在校学生、离退休干部走上街头巷尾,就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商业经营秩序等进行文明劝导。按照规定,干部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上街进村规劝活动,当场纠正不文明行为,以转变居民的观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近日,记者走遍茶陵县城街头,只见车辆有序停放,未见一起市民乱吐痰、乱闯红灯行为。近年来,该县加大宣传力度,划定车辆固定停放区域,干部上街开展文明劝导。据统计,该县每年参与规劝和清扫行动人员达28万余人次,纠正不文明行为12万多人次。
“确保卫生常在,不仅要强化管理,还要让居民思想观念真正转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长效治理。”该县决策者们认为。
按照这个思路,该县有意识地培养居民的卫生保洁良好习惯。为防止街头乱停乱放、乱丢垃圾,该县在街巷实行“门前三包”,与门店经营户签订卫生责任书,让居民人人参与。一段时间过去,街道乱堆乱放、交通混乱等现象大为改观。
采访中,该县创卫办负责人还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创建活动刚开始,环卫工人一边在街头打扫卫生,路人一边丢垃圾。环卫工上前劝阻,对方置之不理,甚至谩骂。环卫工人就一路跟在后面默默捡拾,这一来,对方觉得不好意思了,不再丢弃。
清明节、中元节前后,县城家家户户鸣鞭炮、烧纸钱祭祖,震耳欲聋,搞得到处乌烟瘴气。如何扭转老百姓这一传统习惯?该县没有一味地“堵”,而是在城郊分设几个大的集中鸣炮祭拜点,各家各户前往集中祭拜,根除了这一传统带来的负面影响。
平时,该县还经常举办“创卫杯”环城跑、创卫知识演讲赛、创卫知识竞赛、创卫签名、“创卫生社区,做健康居民”等大型主题活动,至今总数已达76次。一日一小变,积小变为大变。部分居民的不良习惯,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改变。
如今的茶陵县城,无论是小街小巷,还是主干大道,路面、街面干净整洁,市场规范有序,户外广告规范美观,无不给人清新雅致、神清气爽的感觉。
环境在变,人也在变,县城居民逐步形成了一些好习惯:不仅自己不再乱丢乱扔,一旦发现别人乱丢,有人主动提示;发现车辆乱停乱放的,有人主动投诉;发现破坏公共设施的,有人上前制止……整治行动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人。
【声 音】
●云盘社区居民唐利民:“以前,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垃圾,我们丢得也心安理得。现在到处干干净净,谁都不好意思乱丢,生怕因自己一点垃圾,污染了这个美丽的城市环境。其实,人能改变环境,环境也能影响人呢。”
●环卫工人马师傅:“以前县城乱丢垃圾现象普遍,我们去劝人家别乱丢,人家还不高兴。如今大家的卫生意识增强了,不仅不再乱扔垃圾,我还经常看到不少市民自觉捡起垃圾,丢进垃圾箱。这一转变真令人高兴!”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黎世伟 黄娜丝 刘懂来
编辑:刘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