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株洲日报】千年国饮看茶陵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段善从 李文华 编辑:刘合情 2018-06-11 09:22:08
—分享—

  茶乡茶饮,别具风味。茶乡以茶而闻名于世,茶的起源始于炎帝。

  茶乡人好茶,爱茶,更敬茶,不仅因为这里是茶的首发之地,更因为在历史长河漫长的发展中,茶早已成为茶乡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当茶成为国饮的时侯,勤劳务实的茶乡人却另辟蹊径,利用大自然的馈赠,用繁复的工艺,漫长的时间,把平时司空见惯的普通食材,加工成一种可口的食物招待远方的客人,从而开发出一种既能果腹又能解渴的独特茶饮文化。茶陵茶文化是茶乡悠久历史积淀的结晶,也是湖湘厚重人文底蕴的表征,更是中国独特茶饮文化的瑰宝!

  《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故事就发生在茶乡。“荼”即是“茶”的古体字。《辞源》注:茶,古体本作“荼”(商务印书馆1983年本)。相传神农炎帝在茶山误食毒草,头晕腹胀,就在一矮树上抓了一把嫩叶咀嚼,边嚼边感觉清凉,旋即头清目张,心爽神怡,就在小树上作画图作标记,这种小树便是茶。

  至少早于汉代,茶乡人在茶饮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更加繁复的地方饮茶习惯。他们根据食材的药膳功能,进一步扩展了茶饮的调理功能。

  火田莲溪茶王城考古发掘中,挖掘出以生活器具为主的器物中,有陶盒、陶樽、陶卮、鼎、甑、釜和装食物的缶。我们可以大概想像出那时候款待来宾的礼仪:座前小桌上摆放着各种加工成食物的膳药材,家人奉茶后,就着各种可供选择的食物,一边品茶饮酒,一边就着食材谈话,愉快的味蕾感觉让主宾之间的感情在这种随和的交流中迅速升温。

  茶乡的茶饮随山林资源开发而逐渐丰富,到唐代被最早命名为什锦茶的,是一种由多种配料制作而成的茶,系用粗盐炒茶,加生姜,制成姜茶。到宋代,制成盐姜、盐萝卜茶。到明代,盐茶、盐萝卜加藤条,泡于开水中,制成盐茶。至清代,有人用盐姜、盐萝卜、红枣、当归制成“进士茶”,招待上宾和读书人。现在的茶乡什锦茶,多为茶叶加盐姜、黄豆、炒花生米、干豆角、陈皮、酱辣椒、酱茄子、酱丝瓜、酱刀豆等制品泡开水。这种茶,充分调动味蕾的味觉功能,让我们同时感觉到更为复杂的美味享受。

  茶乡人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开发完善了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茶饮文化。这与茶乡的环境有关。长沙王刘发是汉景帝在酒后占有了他的宠姬程姬的丫鬟生下的孩子,所以被分封到临湘(今长沙)这块荒凉之地。

  长沙国占地狭小,公元前142年,刘发从长沙回长安,向景帝祝寿。寿宴中,景帝令刘发歌舞,刘发“但张袖、小举手”。在场的人都嘲笑他笨拙,景帝也感到奇怪,就问刘发。刘发答道:“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景帝闻而心生歉意,于是下诏将武陵、零陵、桂阳等地也划给刘发的长沙国管辖。他的儿子刘欣就被封为茶陵侯,与攸县侯、安福侯互成犄角之势,守望相助。

  丰富的山林资源,也成就了就地取材加工成多种茶点的茶饮文化。这种集解渴与果腹于一体的茶饮文化,是湘楚农耕文化的一种特色。就口味而言,它也不同于广东的清淡,泡茶的手续也不似广东的功夫茶繁琐。而茶点中夹杂辛辣口味,也表现出了湖南的食材特色。

  茶乡处于三湘东埠,望武功,接万洋,拥陈山,傍井冈。处华夏之腹地,扼三湘之要津,守吴楚之咽喉,俟茶水之雍容,承罗霄之灵脉,以群峰千叠为屏,以佳木丛翠为被。这种特殊的丘陵山地,成就了山多林密的地理特征,太平洋的温润空气形成的季风性湿润气候,有利于山林资源的多样化,勤劳的茶乡人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能加工成不同类型的茶点,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茶乡,不同的礼仪都有不同的茶点。也许是茶的祛病禳灾的功能的缘故,茶乡人对茶怀有深深的敬意,小孩出生要用茶洗澡,人死后也要带茶入殓。小孩有了风寒,也会用茶水给他洗澡驱寒。

  茶乡的茶饮文化是茶乡历史积淀的结晶,它反映了茶乡人民勤劳、热情、大方的性格特征,也是湖湘厚重的人文底蕴的表征,是中国茶饮文化的又一宝贵财富。

  (本文原载《 方志株洲》)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段善从 李文华

编辑:刘合情

阅读下一篇

返回茶陵融媒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