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陵古城过路街,有一座三十年代的民居,如今外表陈旧,里面没有住人,门口挂着“农业银行旧址”的牌子。
这座外表普通的民居,里面却深藏着一段抗战时期的沧桑往事。
长沙文夕大火之后,劳绍矶为了抗战救国,租借此房创办了“农业银行”,他的女儿劳安曾在茶陵求学,并在此度过5年时光。劳安就是朱镕基的夫人。
湖南第二保育院南迁茶陵
1938年3月,为了抢救战时日寇铁蹄下的千千万万少年儿童,中共长江局倡议在武汉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
是年6月5日,湖南省战时儿童教养院在长沙成立。从1938年7月到1941年,他们先后建立了5个儿童保育院,共计收养了2000多名年龄5岁到15岁的少年儿童。儿童保育院辗转湘西、湘东、湘南,历经艰难,为孩子们建造了家园,让他们接受了教育。在2000多名难童中,不少人后来上了大学,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湖南第二保育院成立于1939年7月,收容落难儿童300多名,劳安就是其中的一个。该保育院的院长是宁乡人齐新。
齐新(1907—1998),毕业于湖南大学,是湖南省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她来自宁乡花明楼的望族齐氏家族,其父齐璜曾是徐特立、刘少奇、谢觉哉等人的老师。
据齐新回忆,长沙“文夕大火”后,全市变成了一片废墟。不久,来自岳阳、临湘两县的许多落难儿童也来到了长沙,于是,她选择在长沙南门外五栋兵房作为保育院的临时院址。旋即又传来战报,湘北吃紧,湖南第二保育院迁往茶陵。
从长沙辗转来到茶陵,对那些10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是一段非常艰辛的历程。船在湘江行走,经洣江进入茶陵,沿途摇摇晃晃,在湘潭段还遭到了日军敌机的轰炸。历经18天,他们于1939年10月到达茶陵下东,选择肖康赞兄弟的私人住宅作为临时院址。当时已是深秋,那些穿着单薄的孩子们只能依靠救济的近百床伤兵用过的血迹斑斑的棉被取暖。
据保育生黎维新(曾任湖南人民出版社社长)回忆,“由于风吹日晒雨淋的长途跋涉,以及到了驻地依然无法缓解的落后卫生状况,同学们不仅患了沙眼、癞痢头,还遭遇到数不清的虱子、跳蚤和臭虫,有100多人患痢疾、出麻疹”,“齐新院长利用人脉关系,求助从长沙迁到茶陵的湖南公立医院,终于让得了痢疾和麻疹的孩子们得到治疗”。
劳安在茶陵的求学经历
劳安,1929年生,湖南人,其父劳绍矶是银行家,母亲胡沃梅,舅舅胡延龄也是近代工商业者。
劳家先祖是湖南九芝堂的创始人。公元1650年(清顺治七年),江苏吴县人劳澄来到了长沙坡子街定居,这位工诗画、通医道的儒雅之士,开了家药铺。1775年(乾隆四十年),药铺定名为劳九芝堂。上个世纪30年代,其店铺颇具规模,从长沙坡子街一直通到了学院街。1938年,长沙的“文夕大火”使劳九芝堂遭遇灭顶之灾,店铺和大量的鹿茸、麝香、灵芝、人参等名贵中药材在大火中化为乌有。抗战胜利后,在劳绍矶等4人的努力下,长沙劳九芝堂得到重建。
“文夕大火”后,银行家劳绍矶来到茶陵老城过路街,租借一栋民居,创办了农业银行。
茶陵文史研究者王薛刚说,过路街当时叫郭王街,因这里居住的多是郭、王二姓居民。“郭王街”曾是茶陵古城内的7条马道之一,后来因谐音叫过往街,如今则干脆叫过路街了。
1939年,10岁的劳安随湖南第二保育院来到茶陵,终于与父亲劳绍矶相聚了。
在茶陵的艰苦岁月,保育老师对孩子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知识文化教育和生活自理教育,还带领孩子开展生产劳动。保育生黎维新后来回忆:“我们自己垦地种菜,养猪,运煤,自己打草鞋,除了大件被服需要请专人缝制,布鞋布袜都是‘大带小’,自己学会缝制的。”
在文化学习上,湖南第二保育院主要从事小学教育。由于学生年龄不一,文化层次不一,个别孩子甚至是文盲半文盲,老师们因材施教,取得了很好的成效。1941年,第一批学生18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位于茶陵的湖南省立第二中学。
从湖南档案馆保存的劳安转学证推算,她是1943年考入省立二中初中部,属于第三批从保育院考入省立二中的学生。1944年3月,她从省立二中转入位于南岳的湖南省立第十二中,就读初中二年一期。转学手续是就读省立二中初16班的劳安的姐姐劳梦贞负责办理的。
劳安与朱镕基的结识缘于其兄劳特夫。抗战时,朱镕基与劳特夫是同班同学,通过劳特夫认识了劳安。1947年,朱镕基考入清华大学。1951年,从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劳安也进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学习。1956年,两人在长沙结婚。
1995年,茶陵一中成立90周年,劳特夫曾题词:“抗日烽火使我们与省立二中结缘,对老师的教育至今难忘”。劳安曾多次想回茶陵看看,因工作等原因未能如愿。劳安在茶陵的一位同学的家属回忆,他的母亲过世的时候,同学劳安还寄送了300元慰问金。
来源:株洲日报
编辑:刘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