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记者 陈洲平 通讯员/陈启浪
【概况】
5月4日,天气晴好,在湘潭工作的陈永仁,特意带着孙辈赶回老家茶陵县严塘镇湾里村,参观村里留存的茶陵县苏维埃政府、红军政治保卫局、工农红军独立师办事处等红色旧址,过一个不一样的“五四”青年节。
位于湾里村的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陈洲平 摄
湾里村被誉为“红军村”,地处罗霄山脉脚下,位于茶陵县严塘镇东南部。1930年10月,茶陵县苏维埃政府从尧水南岸迁于此。1930年冬,在这里召开了茶陵县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选举谭德发为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1年3月,谭余保任主席。政府设有劳动部、财政部、土地部、军事部、工农检察委员会、政治保卫局等机构。
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湾里人民积极参军参战,拥军优属,跟着彭德怀前往江西支援前线,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与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湾里村已被正式追认为革命烈士的有76人,是茶陵烈士最多的村。
当年少先队员们使用的梭镖。 陈洲平 摄
【故事】
少先队员以大刀、梭镖配合红军和游击队行动
进入湾里村,巨大的红军广场映入眼帘。广播里清脆柔情的《十送红军》,雕塑中背着大刀、手持长枪梭镖的红军战士,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硝烟岁月。离红军广场不远处,是闻名遐迩的革命遗址——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在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陈永仁带着侄孙辈们穿过前院天井,特意走进右边的第二间展厅。只见展厅内插着4杆木质长枪,周围墙壁上挂着几场战役的宣传画。
指着这四杆木枪,陈永仁语气深沉地说:“你们可能想象不到,当时我们红军就是靠着这些简陋装备,打赢了一场场战役。当时的少先队,也敢于斗争,智斗敌人!”随着陈永仁的讲述,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重现”眼前。
1930年,中共茶陵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等机关迁驻严塘镇湾里村,赤卫队、少先队组织先后建立。少先队由16岁以上、23岁以下的青年组成,均属半军事化不脱产的地方武装组织,武器以大刀、梭镖为主,配以少量来火枪、鸟铳等。当时最有趣的要属少先队的木制假驳壳枪,这种假枪上面拥绑4至6个子弹壳,弹壳里填满火药,外装引硝,点燃后爆炸发出连续巨响。
除农业生产外,少先队员们还跟着农会、赤卫队参加打土豪的斗争,一有“情况”随时动员,配合红军和游击队行动……其中颇具影响的是凤凰山阻击战,少先队员们用木制假驳壳枪吓退300多人的挨户团。
1931年10月,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茶陵县苏维埃政府等机构准备撤离湾里村,茶陵、安仁、永新三县的国民党地方武装挨户团趁机组织300多人的队伍,从严塘梅田、井头方向耀武扬威地向湾里村进发,妄图围剿湾里红色革命根据地。时任第二乡(辖湾里、岩内)苏维埃政府主席的陈新苟接到情报后,迅速带领谭这保、陈世苟等11名少先队员,携带木质假驳壳枪、木枪等武器,埋伏在湾里村凤凰山上。
凤凰山是村里的制高点,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少先队员们严阵以待,大约埋伏了半个小时,挨户团走在前头的兵匪进入了湾里村中间的桥头。陈新苟一声令下:“放!”霎时,11支木制假驳壳枪迅即点燃引硝,“乒乒乓乓”的“枪声”响成一片。少先队员们迅速装填火药,持续燃放,硝烟弥漫凤凰山头。敌人头目误以为是红军和游击队放排枪,早已有了埋伏,一时间队伍乱成一团,不敢恋战,急忙掉头,狼狈逃窜离开。
陈新苟带领少先队员用木制假枪吓退挨户团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当地传为佳话,苏区人民欢欣鼓舞。当地还有《保卫苏维埃》民谣流传:红旗猎猎满山岗,和尚山上摆战场。乌枪火镜松树地,打垮茶陵挨户团。保卫工农苏维埃,红色政权万年长。
【路线】
1.从株洲出发,经京港澳高速—衡炎高速—茶陵东下—沿S345省道至严塘镇严溪村—左转至严塘大桥沿沤江直上—湾里村。
2.从株洲出发,沿莲株高速—武深高速—衡炎高速—茶陵东下—沿S345省道至严塘镇严溪村—左转至湾里村。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编辑:彭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