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茶陵县湖口镇小潭村,整洁的村庄、如画的庭院与清澈的河水构成充满诗意的田园山水画卷。不仅是小潭村,人居环境整治后的茶乡大地,处处风景入画来。
今年来,茶陵县将疫情防控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机结合,组织开展大宣传、大清洁、大消毒、大保护、大清查,改变农村陋习的“五大一改”专项行动,城乡环境大变样。日前公布的株洲市一季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县市(区)综合考评结果显示,茶陵名列榜首。此外,该县湖口镇、秩堂镇被评为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佳乡镇”。
人居环境整治,不能让一个村庄掉队
“垃圾有人扫,污水不横流……村里大变样,我们住着很舒心。”5月20日,记者在舲舫乡官溪村采访,村民们讲述着家乡的蝶变,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官溪村的环境卫生曾经脏乱差,村里的“空心房”“偏杂房”等多用于存放棺材和农具,有一些是老宅,拆除难度大。整治“四类房”,必须精准发力。村干部们逐户上门做工作,讲清道理,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在没有补偿的情况下,承诺未来新建居民点时予以置换,在16组征地2000平方米,建设棺材存放仓库,村里请人清运、看管,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目前,该村已拆除“四类房”超过1.7万平方米,这些土地或整治复绿或修路。
“人居环境整治不能让一个村庄掉队”。在县里的动员下,各村全力以赴,集中精力抓整治,村容村貌展新颜。
曾经,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臭气熏天、无从落脚,是农村简易旱厕的真实写照。如今,独立的卫生间,配上冲水式洁具。“干净又整洁,如厕环境好起来,跟城市里的一个样。”该县湖口镇厂江村村民们深有感触,改掉土茅房、旱厕,人居环境上了新台阶。
“各人自扫门前雪”。该县秩堂镇马吉村实行卫生清洁户评比,既评清洁户,也评邋遢户,奖罚分明,引导村民建设美丽家园;洣江街道渡里村向村民们发放400个垃圾分类投放桶,倡导垃圾回收利用;思聪街道左垅村按6元每月的标准向居民收取清洁费,调动村民积极性,避免环境整治陷入“前脚刚清理、后脚又倾倒”的怪圈。还有高陇镇龙匣村、火田镇洲陂村等,建设污水集中处理示范项目,让村民乐享“净”生活。
自我加压,考核结果与“帽子”挂钩
垃圾拖运不及时、消杀区域不到位……在一季度疫情防控工作紧张情况下,茶陵县人居办会同县直牵头部门成立工作组,对标对表,分片包干,每月对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农村人居环境薄弱环节整治工作进行专项督查。
“明检和暗检相结合,梳理问题,督查自查,一季一排名,一季一约谈,半年一小结,年终总评奖,考核结果与‘帽子’等挂钩。”该县人居办相关负责人说。
压力是最好的动力。今年一季度,茶陵县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亮点纷呈。
党员带头美家园。5月21日,该县虎踞镇五峰村,党员们在村里主干道义务清扫垃圾,群众纷纷加入其中。这样的场景,全年不间断在各村上演。在茶陵,366个农村党支部结合环境卫生整治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员们带头美化家园。
长效机制保清洁。2140名保洁人员每天活跃在村头巷尾。疫情防控期间,12万余户居民的房前屋后垃圾得到清理,各乡镇(街道)还成立“防疫消毒小分队”,机械消杀和人工消杀并举,消毒面积超过1100万平方米。
道路绿化成诗意。驱车行驶在茶乡,道路旁满眼苍翠,车随绿行。今年一季度,该县补植补造苗木7万余株,181公里公路披上“绿装”。
移风易俗新乡风。“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该县成立村级文明劝导队伍303支,制定村民认可的红白喜事章程229篇,整治大操大办现象,让文明蔚然成风。
2020年是株洲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收官之年。茶陵县将线上线下联动,干部群众合力,加快推进“四治”项目建设,全力破解存在的问题,打好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让广大村民享受“推窗见绿、出门赏景、起步闻香”的惬意生活。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尹二荣 刘毅 邹怡敏 刘军明
编辑:彭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