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田畴沃野织锦绣 学士故里好风光———茶陵县秩堂镇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陈洲平 刘锋 编辑:彭琪 2020-06-29 10:15:59
—分享—

0629-1.png


▲志愿服务队成为亮眼的一抹红

▲石龙村新公厕。陈洲平 摄

▲村民正在采摘茶叶

盛夏时节,茶陵县秩堂镇东首村,群山耸翠、秀水环绕、花木葳蕤,200多亩罗汉果苗正肆意地抽芽。这个曾经“一年只有半年粮,有女不嫁东首郎”的穷山村,如今华丽变身: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一幅美丽画卷铺展在希望的田野上。

沃野千里共筑田园梦想。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策动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快马加鞭之势。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在茶陵县委、县政府指导下,秩堂镇结合镇情实际,发挥自身优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

兴产业,强支撑 “一片一品”带动村民致富

6月18日,在秩堂镇田湖村与合户村交界处,茶祖印象茶业有限公司秩堂茶园基地,数千亩生态梯地茶园,在阳光照射下,苍翠欲滴。这一亩亩茶园,承载着田湖、合户、彭家祠等村众多村民们的致富希望。

“我们老两口平时在基地务工,每年务工70多天,每天每人工资80多元,一年下来两人收入过万元。”今年60多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陈牛妹望着这片青翠的茶园,干劲十足地说,自己2016年开始在茶园务工,第二年实现脱贫。

乡村振兴的东风吹来,合户村焕然一新。借着产业项目引进,村路修宽了,村前屋后变美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干劲更足了。眼见陈牛妹脱贫致富,不少村民来茶园务工。

“紧接着,茶祖印象公司将投资3500万元,新建2000平方米的接待中心和3000平方米的全自动有机茶叶加工厂,将基地打造成集采茶、制茶、观光为一体的旅游观光体验园,将带动更多村民致富。”秩堂镇党委书记李峭自信的笑容里蕴藏另一层含义: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发展有势头,农民致富才有奔头。近年来,秩堂镇做活“三茶”文章,瞄准茶叶、油茶和茶乡文化,引进茶祖印象、景阳山茶叶等公司,发展茶叶基地6000余亩、油菜集中种植1.2万余亩、油茶种植1.5万余亩;立足万亩油菜花基地、祠堂文化、学士文化等茶乡文化发展旅游业,重点打造油菜花“一江两岸、十里田园”观光、龙江峡户外休闲、皇雩仙生态康养等旅游带,连续五年成功举办油菜花观光旅游节,累计吸引游客观赏50余万人次,带动消费600余万元。该镇还被评为“省经典文化名镇”,谭家祠获评国家2A级景区,列宁学校跻身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带动,秩堂镇牵住生态农业这个“牛鼻子”,发挥农耕文化优势,重点打造茶叶、生猪、特种生态养殖三大基地。三驾“马车”驱动,带动全镇产业向前冲。

在锡田村大湖组,茶陵县鳗鱼生态养殖项目二期正在建设,这个总投资6000多万元的特种养殖项目,计划用地面积约65亩。如今,一期10余个鳗鱼池已建成投入使用。“2期项目预计7月底完工,届时40多个鳗鱼池同时启用,鳗鱼养殖将实现承载量超200万尾循环产出。”项目负责人陈章说,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吸纳30多名村民稳定上岗。

位于毗塘村的湖南龙华农牧有限公司种猪场项目,目前有超1500头基础母猪原种猪场,年产猪仔达2.7万头。项目自2014年落户后,牵头联系全镇20余个小型生猪养殖场组建生猪养殖联盟,为所有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出售猪苗,助推生猪养殖产业做大,带动数百位村民就业。

生态农业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衔接市场,清晰的市场定位是秩堂镇产业壮大、富民的重要原因。该镇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把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紧密联系,打造“一片一品”,引导农民流转土地收租金、务工挣薪金、合作赚现金、分红享股金,以产业带动农民致富。

6月23日上午,东首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龙庚祖的女婿廖志勇正在自家罗汉果园里忙活。“我和妹夫一起承包了30亩地种罗汉果,每年能赚近10万元,早已脱贫了。”望着长势良好的罗汉果苗,廖志勇乐呵呵地说。在东首村,种罗汉果的贫困户有6户,200亩罗汉果让80多个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在秩堂镇,连片种植罗汉果的还有马吉、石龙等村,这些村组成罗汉果种植片区,面积超1000亩,为1200多名村民带来不薄收入。此外,秩堂镇还重点打造“锡田片+油茶”,“田湖片+烤烟”,“龙江、合户、毗塘片+茶叶”,“晓塘、皇图片+脐橙”等“一片一品”产业,基本实现村村有致富产业,贫困户户户有产业分红。

美环境,“种”风景 唤回美丽田园诗情画意

“渚兰汀芷不胜春,极浦遥山岂解颦。”田园风光,诗情画意,自古茶陵就是文人墨客的向往之所,而明朝首辅大学士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更是在秩堂镇写下了10首《茶陵竹枝歌》。

走进锡田村,一幅美丽的乡村图景徐徐铺展在眼前:一池小溪缓缓流淌,一片绿林郁郁葱葱,一条步道蜿蜒林间,几处休闲锻炼设施错落有致,正是古韵深厚的农家田园风光。

人行绿荫里,恍在画中游。巨变的乡村迷住了过往游客的眼,也勾起了人们的乡愁。记忆中的锡田村只是一个小山村,泥巴路坑洼不平,旱厕窝棚随处可见,荒坡杂草丛生,透露着荒芜与凋敝。

乡村的嬗变源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绿色是乡村振兴的底色,也要成为我们乡村的特色与亮色。”秩堂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建新说。实施乡村振兴,该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治垃圾、治厕所、治污水、治村容村貌和改陋习工作,人人动手,全民参与,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百姓幸福生活“加码”。

高位推动,绘就精准蓝图。该镇成立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一办四组”(人居办、治垃圾和厕所组、治污水组、镇容镇貌组和改陋习组),抽调镇级精兵强将,4个分管领导和8个业务指导员共同发力。制定了《秩堂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等文件,将农村人居环境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村,明确村级职责,各村设置人居专干,办点村领导和干部督促落实。

创新机制,引进市场化管理。驱车前往秩堂镇政府,一路上看不到垃圾。“公路干干净净,得益于我们引进公路养护企业的维护。”秩堂镇人大主席陈凯介绍,为了加强公路高质量养护保洁,该镇去年招标了一家公司专职负责镇管道路环境整治,每年投入资金10余万元,按机制实行考核。

集镇整治也是秩堂镇人居环境创新管理的一大亮点。该镇整合了城管市管力量,明确责任对象,以资金拨付为主要奖惩手段,激励合并后的班子强化集镇整治。

全民动员,实现长效治理。“只有让村民们切身感受到人居环境带来的变化与好处,他们才会支持和参与。”陈凯介绍,秩堂镇重点打造由马吉、石龙、毗塘等5个村形成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片区,按照“政府主导、示范带动、以奖代补、群众参与、整合资金”的投入模式,县镇两级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创建。各示范村按照“组长包组、党员包片、村民包户”的原则,实行分区域负责制,定区域、定责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制定村规民约和卫生户评比办法,取得了显著成效,发挥了示范引领效应,引领着全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整体提升。

人居环境整治,老党员、老乡贤功不可没。东首村拆除四类房一度遭遇阻力,60多岁的老党员龙茶生第一个响应,自掏腰包请人拆除自家四类房。他的举动感染了八旬老人龙隆元,龙隆元动员四个儿子一起拆除“四类房”11厢……在他们的影响下,短短一个多月,东首村拆除了“四类房”100多厢。

今年,随着“五大一改”工作有序推进,秩堂镇变得愈加美丽,被评为“省级卫生镇”,在今年一季度人居环境评比中荣获全市第三、全县第二的好成绩。

育乡风,改民风 打造和谐互助温馨家园

5月31日,一场庆祝“六一”儿童节暨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活动在毗塘村举行。活动现场,志愿者们给留守儿童测量体温,宣讲防疫知识,并带领留守儿童们一起开展绘画、玩团体游戏等活动,还分发了奶粉、口罩和糖果等物品。儿童们的脸上堆满了幸福笑容。

这是秩堂镇开展志愿活动的一个缩影。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秩堂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为抓手,夯实乡风文明建设基础。目前,秩堂镇政府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全镇11个村、1个居委会均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了镇、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组建了由镇党委书记任队长的秩堂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包括由镇长任队长的政府机关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各村由村党支部书记任队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共计423名志愿者。

疫情期间,这支志愿服务队汇聚成抗疫的强大力量。自1月29日起,该镇各村自发组织在村组进村要道设置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站,文明劝导外来人员和车辆,400余名党员干部群众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劝导本村村民在家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竖起了安全防护网。广大志愿者用实际行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展现了秩堂人的文明素养。

走进秩堂镇多个村部,一面“一约四会”文化墙成为统一标示。去年3月份,该镇所有村(居)修订了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以“一约四会”推进移风易俗。

不大办酒席、不请歌舞团、不设拱门,几名后辈陪伴老人走完最后一程,丧事简办,这是马吉村村民刘美林响应政府号召采取的举动。如今,改掉不文明陋习,倡导文明新风,在秩堂蔚然成风。

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中,网上群众路线成为一支新生力量。秩堂镇着力打造“魅力秩堂”微信公众号,引导广大村民改陋习、树新风。2020年,“魅力秩堂”微信公众号及时刊发了《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湖南省疫情防控技术指引》等改陋习指导性文稿;重点报道了彭浩、龙彭军等村干部,村医谭干生,退伍军人陈玉龙,贫困户陈运才等先进事迹,以典型引领思想道德建设,助推社会风气向上向善。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陈洲平 刘锋

编辑:彭琪

阅读下一篇

返回茶陵融媒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