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您家里平时吃得怎么样?鱼肉蛋这些能经常吃到吧?”
“吃得到,没问题,生活条件好多了,只要想吃就去买。这是赶上个好时代呢,以前农民种田要完粮,如今国家还给你发钱!”
“您晓得自己家享受了哪些扶贫政策吗?”
“晓得,有好多呢。”她掰着手指开始数。
我忍不住笑了,问她是否清楚享受了哪些医疗救助?
“医保费国家帮我们交了,住院不要交押金,报的也多,还有医生上门服务。”
“家里有读书的小孩吧?有教育助学吗?”
“有,读书有补助,一个学期有500块,书本费也免了,在学堂吃饭还有啥餐,我也搞不清名字。”
我告诉她那个是营养餐。
老阿姨满脸是笑:“是咯,就是讲国家政策好嘛!读书不要钱,旧社会哪有这好事!”
我们聊了半个小时,大部分时间是我问她说,但她总会发表很多感慨,忆苦思甜,对现在的生活充满了感恩。
老阿姨告诉我们她儿子在外打工,一个月也有三千块左右收入,自己又给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一年的生活费基本自足。
她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国家的扶贫政策好!”“很满意,很知足。”
老阿姨真诚地说:“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受益,看得到的好处,跟谁我都是这么说的。”
看着她眼里的喜悦光芒,看着她宽敞舒适的住房,我也由衷感到高兴。
临走的时候,老阿姨把我们送到大门外,说,你们这样辛苦,连一口开水都没呷。
“听到您对扶贫工作这样肯定,真的比吃啥都值啊!谢谢您!”我说的也是心里话。
在一线的时间越长,看到的越多,感受也就越深。扶贫政策好,有一小部分人便把自己的那点聪明智慧都用在了“等靠要”上,知道“脱贫不脱政策”,知道用怎样的套路可以获取更多利益。见面就抱怨没钱用了,或者在外打工的没有收入,甚至有房有车不愿承认的,偶尔一个要求没满足就全盘否定所有付出……虽然物质上早就“脱贫”了,可精神上的贫穷反而更严重了,新型的攀比成了比谁家更凄惨,比谁家收入更少,更嚣张的是还有人觉得当贫困户是自己有本事!把“贫困户”看成光宗耀祖可喜可贺的事情。
这样的思想不但可笑,更加可悲。有时候会气馁,有时候会无奈,有时候也会生气。
不只是个人的感觉,现在乡下的风气似乎并不那么纯朴,人与人之间也多了猜疑和隔膜。一个社会公序良俗的成与毁,在时间上是不对等的,可以毁于一旦,但要重构却需要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年。
扶贫必须先扶志。毛主席早就告诫过我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管什么时代,教育好后代,靠勤劳致富的人都是最可敬的。
脱贫攻坚战收官在即,愿脱去“贫困”的旧外衣后,物质丰富,精神丰盈,每个人都可以平等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福利。
来源:茶陵融媒
编辑:张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