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秋节小史之月亮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来源:网络 编辑:张李培 2020-10-07 10:42:18
—分享—

如果用一句诗将中秋佳节所蕴含的深意生动传达出来,我想非唐朝开元名相张九龄的诗《望月怀远》开篇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不可。

海上生明月

仅此一句,便足以让张九龄于诗坛不朽!这句中秋佳节被引用最多的诗句,意象生动、意境辽阔,实乃千古佳句,将一月升而天下观的壮阔景象,用极静极简的手法写出来,艺术之感染力,非言辞可以尽述。

在中国的文化里,我想再没有一种东西能像月亮一般成为文人墨客争相吟哦寄意。古往今来,但凡名字见诸历史的文学家,很少有没写过月亮的。写月亮,尤其以中秋佳节最为繁盛。

唐代名相张九龄

中秋和月亮,浑如一体而没有彼此,中秋节的月亮是这个节日的最大主题。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应该是起源于古时的祭祀活动,所祭祀的自然是月亮。根据古籍《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而所谓夕月就是祭月亮。

不管是春天拜日或秋天祭月,都是人类早期对于自然崇拜的行为,更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接受自然馈赠得以繁衍生息后对自然的感恩。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由上而下,在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的效仿推广之下,逐步传播到民间。

中秋祭月

我国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以农耕为基础,南北大地、山川河域,春播而秋收,不管是统治阶层还是黎民百姓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所有的生产资料都要从土地中获得,而土地之耕种在于节令,节令在于天时,而天时之划分,则观乎于日月星辰。所谓“日月之会谓之辰”,人们通过观察日月之变化,找到四季节令变化的规律来指导农事生产,人类文明便又向前跨越一大步。于是太阳和月亮自然也成了人类早期崇拜的对象。

中秋赏月

因此,在秋天农作物收获的时节祭月是最适合不过,而且据天文观察,8月15这一天,月相最满最圆,适宜观月赏月。一直以来,中秋节便有拜月节、追月节、祭月节等雅称。

中秋夜月圆天心,人们月下设案摆上各类祭品,祭月赏月,看着圆圆的月亮,一家人团圆相聚,对饮欢笑,或者对着月亮寄托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于是中秋节成为我们中国人最重视的团圆节。

团圆节一说大致起源于明代。在明朝嘉靖进士田汝成的散文集《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而在明代成书的《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团圆

祭月的月饼都必须是圆的,这应该是象形于月亮,圆满的月亮表达了中国人对于家庭和谐圆满的期待,是中国人最真实最质朴的愿景。

时代发展到今天,中秋节的一些古老习俗已经慢慢被人遗忘,随着观念的改变和新生事物的出现,有些东西终究会失去,好在今天,还有月饼,还有桂子飘香,那天上的月亮也依旧明亮美丽,而我们也依旧怀着纯真美好的愿望憧憬着、努力着,向幸福奔去。

来源:网络

编辑:张李培

阅读下一篇

返回茶陵融媒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