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株洲日报】茶乡蝶变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来源: 株洲日报 作者:李支国 陈启浪 编辑:彭琪 2020-10-18 15:35:10
—分享—

茶陵县推进脱贫攻坚

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路过茶陵县城住宿一晚,后来写下著名诗篇赞誉:“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55年后的今天,提前3年实现脱贫摘帽的茶陵县,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革命老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生动样板。

“鬼窝”里长出万亩香芋

腰潞镇潞理村老鹰潭路边,是成片成片的香芋地,眼下都进入了采收期。

村党总支书谭运华说:“村里合作社1.1万亩的香芋已经陆续开挖,批发送进广州江南市场。”

马路的另一边,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整齐划一的新房,沿着马路一字排开。

搬迁户尹四娥,家里没劳力,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地质灾害经常造成泥石流,山坳里的老家成了危房。2017年,集中安置点建好后,她家搬进了新房,原来的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每年固定分红。村里安排她照看四个鱼塘,每月工资800元。

“这里原来的土地都没开发,一片荒芜,人迹罕至,阴森吓人,我们都称这里是‘鬼窝’。”谭运华说,因为上游采矿破坏生态,这里的田地荒了二三十年,旁边的元枧河水都是浑的。

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好,35户贫困户搬到这里。次年,紧挨着安置点,村部新办公楼开张,沉寂的老鹰潭热闹了。

村里成立合作社,采取“合作社+种植大户+贫困户+集体”模式,将72户贫困户全部纳为会员,流转了1.1万亩土地种植香芋。这些天,芋农们正热火朝天地忙着将合作社挖出的香芋清泥、修剪、打包装袋。截至目前,已挖香芋400亩,销售香芋540吨,预计今年香芋销售收入1200万元,纯利润超过200万元。

整治采矿,河水清了,在县里的支持帮扶下,村里2公里长的沿江风光带修好了,在老鹰潭边上还建了一座凉亭,上面写着一副对联:“小康黎庶致富路上途犹远,盛世新村老鹰潭中水正清。”

茶陵在全省创新实施“农村幸福安居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多次在全省考核名列第一,“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茶陵经验得到国务院督查组、国家住建部、省扶贫办等高度肯定。去年,茶陵县全面小康提升幅度得分在全省三类县中排名第五,获评全省全面小康推进工作先进县。

10万亩荒山变身绿洲花海

▲万樟园林百里花卉景观长廊。

严塘镇的万樟园林内,旅游观光车沿着山道在山峦上起伏、盘旋,10万亩的大山上,全是茂密的树、盛开的花。

在96公里的柏油游道上穿梭,紫薇、丹桂、红枫、玉兰、樟树等16个特色精品园美景次第展开。穿越6公里的世界最长的紫薇观景长廊,可以欣赏1.1万亩的全国规模最大的紫薇园。攀登18公里长的岳王长城,岳飞像、精忠台激荡家国情怀。这里距离茶陵县城只20分钟车程,天气好的晚上,前来锻炼、休闲的人络绎不绝。

万樟园林是3A景区“中国花湖谷”的一部分,被称为罗霄山南岭风景道的起点。10年前,这10万亩绿洲花海还是一片荒山野岭。

靠园林业起家的茶陵人刘祖治,十余年打拼积累了上亿元的财富。2010年,他偶然路过严塘镇,得知10万亩自然林因冰灾被毁一直荒废,带队考察后,他把全部积蓄投到这里,承包荒山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采取“苗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为父老乡亲开辟一条就近就业脱贫致富的大道。

以园区、景区产业为依托,万樟园林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机制,通过土地流转,过去无法带来任何收入的荒山,不但成为绿水青山,还是给农民带来每年400多万元土地收入的“金山银山”。公司每年解决3000多人就近就业,帮扶和辐射带动园区及周边的10多个贫困村、3万多人脱贫发展。刘祖治特别规定,在园区务工的贫困群众,男工工资每天增加10元,女工增加5元。

2010年起至今,万樟园林累计投入10余亿元,“造林造园、造林造景、造林造福”,10万亩荒山变成绿的世界、花的海洋,总面积200平方公里的“中国花湖谷”大花海景区基本成型。景区的新民宿“和吕度假区”,有瀑布、竹海、木屋等生态资源,刚刚过去的盛夏,一房难求。万峰仙的贺家田景区,距离井冈山朱毛红军会师桥只有7公里,湘赣边区的绿色资源与红色资源相连相融,乡村振兴的未来可期。

唤醒沉睡的资源,绽放美丽的容颜,茶陵的众多乡村正蝶变成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来源: 株洲日报

作者:李支国 陈启浪

编辑:彭琪

阅读下一篇

返回茶陵融媒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