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河湖美了,还带动旅游升温、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茶陵河长制工作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日前,中央、省、市媒体集中在株洲采访河长制工作,茶陵“河长制+”获得高度关注。
茶陵县副县长、河长办主任杨定桃介绍,今年,该县在落实河长制工作中,将其与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相结合,推动河长制工作从“有名”向“有实”“有力”转变、升级,打造了具有茶陵特色的“河长制+”,为茶陵全面小康起到关键作用。
打造示范河流带动旅游升温
深秋暖阳,一排古香古色的山庄、民宿依河而建,小桥流水,炊烟袅袅,游客往来,笑语欢歌。这是茶陵县火田镇卧龙村日常的一幕。
卧龙村位处洣水二级支流排上河畔。千百年来,虽一江好水绕村而过,但卧龙村并未“靠水吃水”。近两年来,随着河长制工作扎实推进,排上河面貌一新,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目标。卧龙村借力使力,发展水旅结合和特色休闲漂流项目,成功打造“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特色旅游地,每年吸引10万人次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江清河美,山乡巨变。茶陵结合每条河流实际情况,因河施策,打造示范河流,全面铺开“河长制+旅游”工作,有力推动旅游升温。在茶陵行走,各乡各镇结合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沿江风光带,发展乡村旅游。河边看美景,农家品美食,游客流连忘返,农户越来越富。
整治河道助力产业增效
去年,特大洪水漫过洣江大堤,冲毁了茶陵县洣江街道渡里村上百亩良田,这个贫困村雪上加霜。
河道整治与脱贫攻坚能否统筹推进?茶陵县委、县政府经调研决定,由县政府平台公司运作处置砂石资源,将收益用于河流综合整治,以治水先行推动乡村振兴,启动渡里村火龙果扶贫产业基地建设,带动贫困村脱贫。
一年后的今天,渡里村河道完成治理,河堤成为村里的一道靓丽风景。同时,村里建起108亩火龙果扶贫产业基地,今年挂果25吨,实现年产值125万元。基地负责人周建华与村里32户贫困户签订协议,聘请20名建档立卡贫困村民务工,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开发公益岗位帮助农户增收
11月5日,在茶陵县下东街道黄堂村洣水河边,村民彭宗华沿着岸边捡拾河道垃圾。6年前,彭宗华唯一的孩子溺亡,妻子离家出走,彭宗华精神受到重创,日子艰难。为了照顾彭宗华,黄堂村聘请他为河道保洁员,月工资800元,加上低保,他年收入超过万元。
今年,茶陵县统筹资金450余万元,设立649个河长制公益岗位,要求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组聘请建档立卡贫困村民担任河道保洁员。目前,649个河长制公益岗位满员,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68人,占72.3%。茶陵县河长办负责人介绍,河长制公益岗位每人每月工资500至1500元不等,确保了贫困户就业增收,稳定脱贫。(周德洪李永亮)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彭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