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待旦,1905年2月出生于茶陵县舲舫乡官溪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5月入党。他把一生交给党安排。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无论何时、何地,始终保持着革命本色和老红军的优良传统。
周待旦从不计较名利、地位和得失。他原本早在1926年就参加革命工作,但因“马日事变”后大革命失败,自认为“中断”了革命工作,他在履历表中都填写1930年参加革命。他能上能下,能官能民。他1933年任湘赣军区补充团政委,已是团级干部,而1934年被调任红六军团17师51团七连指导员,降至连级干部。1935年调任红17师卫生部政委,又升任团级干部,而1937年又调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政治处民运干事,又是连级干部。1954年转入地方工作后,他任全国总工会总务部长,是正厅职,而1959年调任广西师范学院副院长,又是副厅职。对此,他都毫无怨言。他说:“我心里根本没有什么名誉地位的概念,只有‘革命’二字。想的就是把一生交给党安排,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周待旦光明磊落,实事求是。早在湘赣苏区时,他就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传。但他说:“我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我也很想家。我这样做是因为我回不了家,回去了就有杀头的危险。”1934年,父亲被豪绅地主逼得气死,母亲也相继病死,他得知消息后伤心落泪。特别是不满5岁的儿子跟着妻子替别人做工度日,直到1949年上半年还在地主家做长工,儿子被骂是“土匪崽”,妻子被骂是“土匪婆”,他虽然心痛。但却表示忠孝不能两全的事是一个红军战士无法选择的,从不说高腔高调的话。文革期间,他“靠边站”了,但仍给每届入校的新生作革命传统报告。到学生食堂检查工作,见到桌上有掉下的米饭,他都一粒一粒捡起来,教育学生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
周待旦工作负责,兢兢业业。他刚到广西师院时,正值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他遵照毛主席提出“瓜菜代”克服粮食困难的指示,带头组织师生员工开荒种麦子、花生、红薯,种青菜、南瓜,还捡茶籽,以当年“南泥湾”精神鼓励师生战胜困难。他带头利用业余时间在房前屋后种瓜种菜、养鸡养鸭,激发了师生员工生产自救的积极性。他在广西师范大学工作生活37年,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后勤保障服务工作做得很好,受到师生员工赞扬。周待旦关心群众生活疾苦,严于律己,清正廉洁。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物质短缺。他是高级干部,有国家分配的猪肉、优质米、油等照顾指标,院里哪位职工生病住院或生小孩,他都把指标让给哪位。他自己却因营养不足曾两次全身浮肿。他家里人口多、负担重,生活比较困难,但他从不向组织伸手,反而常将自己种的菜送给食堂。他住的房子从1959年到逝世,从没有更换过。他常说,领导干部就是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他曾立下遗嘱,他逝世后要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不送花圈、不通知外地亲朋好友。这充分体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老红军干部的高风亮节。
曾有老同志写过一付楹联,对周待旦的一生作了概括:清正廉洁,赤胆忠心,播火传薪兴伟业,高风亮节倍堪钦;朴实无华,德高望重,德育栋梁支大厦,一代师表励后人。
来源:茶陵县档案馆
编辑:彭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