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茶陵历代进士长廊

来源:茶陵县档案局 编辑:刘合情 2011-12-05 12:11:53
—分享—

  茶陵古代进士名录

  

朝代

姓 名

籍贯

中  榜  时  间

主 要 任 职

备  注

陈光问

严塘

天复元年(901

秘书省正字

段  辅

咸平元年(998

谭处尧

潞水

咸平元年(998

工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谭仁京

严塘

大中祥符五年(1012

金紫光禄大夫、兵部尚书、左仆射

谭  巽

潞水

景佑三年(1036

太常博士

谭  异

潞水

康定元年(1040

大理丞

谭世勣

潞水

元符三年(1100

礼部侍郎

马师文

湘东

大观三年(1109

邢州文学

谭  综

潞水

政和五年(1115

殿丞

谭思咏

舲舫

政和五年(1115

朝请大夫

谭  申

潞水

政和五年(1115

王府赞读、瑞州知府

谭  纶

潞水

政和五年(1115

大理寺丞

特奏进士

陈  孚

政和五年(1115

周道存

火田

政和五年(1115

长沙知府、奉政大夫

刘  锐

重和元年(1118

孟叔弼

绍兴二年(1132

永州推官

孟叔献

绍兴二年(1132

吉州判官

项思默

绍兴五年(1135

将仕郎

谭  顒

潞水

绍兴八年(1138

攸县主簿

谭  丕

潞水

绍兴八年(1138

辰溪宰

特奏进士

李时珍

高陇

绍兴二十七年(1157

颖州刺史、南雄司马

周  书

火田

隆兴元年(1163

参军、翰林学士

谭  景

潞水

乾道五年(1169

贺州文学

段昌世

淳熙二年(1175

水衡都尉

欧  海

淳熙五年(1178

司户参军

谭  砺

严塘

淳熙年间

武德州通判

特奏进士

徐  起

淳熙十四年(1187

贵州文学

尹子房

江口

淳熙十四年(1187

真州文学

尹伯正

火田

绍熙元年(1190

尹仲正

火田

绍熙四年(1193

谭嗣永

舲舫

绍熙四年(1193

忠州文学

谭世选

舲舫

庆元五年(1199

漕台

谭  杰

舲舫

庆元五年(1199

扬州路判

尹  申

火田

嘉泰二年(1202

翰林学士

谭汝弼

舲舫

嘉泰二年(1202

龙州文学

尹裦然

火田

嘉定七年(1214

大司农卿

谭千金

舲舫

嘉定十三年(1220

邵州文学

陈达善

嘉定十三年(1220

邵州文学

曹德英

嘉定十四年(1221

湘阴主簿

特奏进士

文惟古

嘉定十六年(1223

昌州文学

谭一雷

舲舫

嘉定十六年(1223

昌州文学

尹天球

火田

嘉定十六年(1223

信州文学

谭朝佐

秩堂

绍定年间

从事郎、湘阴县丞

谭  逊

平水

七年(1247

延春阁学士

陈兰孙

腰陂

十年(1250

户部左曹郎

尹天凤

火田

十年(1250

李从龙

年间

谭拱辰

秩堂

三年(1255

朝奉郎

谭用式

潞水

景定元年(1260

湖北提举

状  元

谭应时

潞水

景定元年(1260

谭光国

潞水

景定三年(1262

谭奇可

秩堂

咸淳元年(1265

临江参军  礼部侍郎

颜雷焱

咸淳元年(1265

潭州佥判

谭湘龙

潞水

咸淳四年(1268

陈中子

腰陂

咸淳四年(1268

抚州崇仁主簿

张  本

咸淳十年(1274

易  奇

咸淳十年(1274

岳  祠

咸淳十年(1274

陈应元

咸淳十年(1274

陈有勋

咸淳十年(1274

谭雷发

潞水

咸淳十年(1274

尹谦孙

江口

咸淳十年(1274

罗  椅

平水

咸淳年间

朝请大夫、提举殿讲

陈綎凤

咸淳年间

宏州刺史

彭思贤

下东

咸淳年间

监察御史

彭岳芳

咸淳年间

镇江府通判

陈可伊

咸淳年间

评事郎

罗天觉

咸淳年间

南安军事

特奏进士

罗可权

咸淳年间

郴州军学教授

尹  毂

火田

咸淳年间

衡州知府

尹  岳

火田

咸淳年间

谭世用

潞水

咸淳年间

李元奎

高陇

右元年(1314

湘阴县佥判

陈  奎

二年(1315

湘乡州判官

尹惟鸑

二年(1315

陈  泰

火田

二年(1315

龙南县尹

李朝端

高陇

右三年(1316

新安知县

陈彦伦

右五年(1318

湘潭判官

陈谊高

右五年(1318

衢州路总管

刘朝端

右年间

翰林学士

诏选翰林学士

曾  昺

泰定元年(1324

澧州录事

李  焘

泰定元年(1324

翰林左丞学士

陈真孙

泰定元年(1324

瑞金县尹

曾  策

至顺元年(1330

婺源州同知

刘耕孙

腰陂

至顺元年(1330

宁国路总管

李  祁

高陇

元统元年(1333

浙江提举

刘  简

元统元年(1333

澧州录事

陈  熙

至正五年(1345

陈光禄

火田

至正七年(1347

蜀左长史

陈光荐

火田

至正七年(1347

常德学正

曹绍祖

枣市

至正十一年(1351

雷德英

至正年间

湘阴判官

刘三吾

腰陂

至正年间

广西儒学副提举、翰林大学士

周崇德

火田

至正十五年(1351

都昌县知县、文林郎

陈  谦

腰陂

洪武年间

泸州知州

谭惟善

潞水

洪武十八年(1385

光禄寺丞

陈  广

洪武十八年(1385

中书舍人

陈逢辰

湖武二十一年(1388

谭  璧

秩堂

洪武二十一年(1388

光禄寺丞

谭  登

洪武二十一年(1388

刘伏隆

下东

洪武二十一年(1388

攸县县令

谭  隆

腰陂

永乐十九年(1421

南京户部郎中

李东阳

高陇

天顺八年(1464

华盖殿大学士

谭公望

秩堂

成化二年(1466

浙江道御史

罗  鉴

平水

成化十四年(1478

右副都御使

谭玉瑞

秩堂

弘治六年(1493

礼部行人司司正

周  鼎

枣市

弘治九年(1496

河南参议

龙大有

腰陂

正德十二年(1517

都御史兵部左侍郎

张  治

秩堂

正德十六年(1521

文渊阁大学士

龙  钦

嘉靖二年(1523

刑部员外郎

尹尚宾

火田

嘉靖五年(1526

贵州参议

廖希颜

秩堂

嘉靖十一年(1532

浙江按察司

郭廷用

嘉靖二十九年(1550

广西总镇、左参将

武进士

刘应峰

城关

嘉靖三十五年(1556

吏部主事、云南提学副使

谭希思

秩堂

万历二年(1574

四川巡抚、佥都御史

周廷参

万历二十三年(1595

海宁知县

陈  瑚

崇祯八年(1634

广东都司

武进士

尹惟日

火田

顺治九年(1652

赣州岭北兵备道

彭维新

秩堂

康熙四十五年(1706

协办内阁大学士

周  焘

枣市

乾隆四年(1739

山西道监察御史、吏刑二科给事中

陈源兖

洣江

道光十八年(1838

吉安知府、池州知府

肖锦忠

下东

道光二十五年(1845

翰林院修撰

状  元

谭钟麟

高陇

咸丰六年(1856

两广总督

苏大治

枣市

同治七年(1868

户部主事

曹诒孙

枣市

光绪六年(1880

翰林院编修

榜  眼

尹铭绶

七地

光绪二十年(1894

翰林院编修

榜  眼

谭延闿

高陇

光绪三十年(1904

国民政府主席

 

 

进 士 简 介

  陈光问(833~?) 严塘人。出身贫寒,未仕时曾栖身灵岩石窟,设馆教授生徒,研究学问。为省灯油,常借月夜读。唐天复元年(901)进士,时年69年。因当年考中进士的有5人年愈花甲,故称之为“五老榜”。授官秘书省正字,专司掌管校订典籍、刊正文字之职。后因时局动荡而归隐故里。

  段 辅 北宋咸平元年(998)举进士。

  谭处尧 潞水人。宋咸平元年(998)举进士。官至工部尚书,授武英殿大学士。其夫人是真宗皇后李宸妃之姊,故后人称之为“谭相国”、“谭国亲”。处尧去世后归葬龙溪村梅母山。李祁《过司空相国处尧墓》诗云:“日暖风和遍野田,巍然乔木出山巅。老农指示司空墓,华表犹书大宋年。世上几经陵谷变,关西尚有子孙贤。可怜许多长陵士,不及梅山石一拳。”

  谭仁京 字克己,严塘樟里人。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举进士。历任金紫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赠左仆射上柱国。后因触怒皇帝,谪夔州潞泷都运判。卒后葬小田大平寨。

  谭 巽 字维吉,号贞斋,潞水人。北宋景礻右三年(1036)举进士。官至太常博士。生有五子,其中谭综、谭纶、谭申三子,于政和五年(1115)同时中进士。

  谭 异 潞水人,谭巽之弟。北宋康定元年(1040)举进士。任大理丞。

  谭世勣 字彦成,潞水人。北宋元符三年(1100)举进士。初授郴州教谕,后任秘书省正字。中词学兼茂科后,历任吏部中书舍人、徽猷阁待制、礼部侍郎。世勣为人刚正不阿。当时权奸蔡京把持朝政,欲通过其子蔡攸拉拢他,但他始终不与之为伍,而且以“惜名器、省浮费”等六事上奏皇帝,抨击权奸,因得罪蔡京等奸臣,被贬任婺州知州。张邦昌僭位时,请他在学士院任职,世勣称疾拒绝任职,后忧愤而死。在他去世后的建炎初,赠端明殿学士,谥端洁公,后又赠延康殿大学士。宋高宗在《谭世勣谥端洁诰》中称赞他“松柏有心,岁寒始见,王番王与至宝,岂烈火能迁”。著有《师陶集》、《易传》传世。

  马师文 湘东(现高陇)人。北宋大观三年(1109)举进士。任邢洲文学。

  谭 综 潞水人,谭巽之子。北宋政和五年(1115)举进士。任殿中丞,贵州知州。

  谭思咏 舲舫人,北宋政和五年(1115)举进士。任朝请大夫。后迁常宁楠木山。

  谭 申 字汝行,又名涣之,潞水人。博学多才,对六经、诸子百家乃至佛学都有很高造诣。北宋政和五年(1115)举进士,选为王府赞读,后任瑞州知府。张邦昌僭位,要他充任屯田郎中,他虽处在饥寒交迫的困境中,却拒不到任。金兵掳捕钦、徽二帝后,他因日夜号哭,以至一目失明。其侄世勣死后,他护柩回到茶陵。南宋绍兴四年(1134)再次被朝廷征用,任筠州太守。卒后封右朝仪大夫。人们思念他,立祠曰“古谭”。

  谭 纶 潞水人,谭综之弟。北宋政和五年(1115)特奏进士。任大理寺丞。

  陈 孚 北宋政和五年(1115)举进士。赐上舍出身。

  周道存 (1073~1142)字光祖,号霁月。火田芙江人。北宋政和五年(1115)举进士,任奉政大夫。因徽宗约金灭辽,而纳张彀抗疏改忤权,迁任潭州别驾,后授荆州刺史,转知茶陵州。

  刘 锐 北宋重和元年(1118)举进士。赐上舍出身。

  孟叔弼 字廷甫。南宋绍兴二年(1132)举进士。任永州推官。

  孟叔献 字廷臣。南宋绍兴二年(1132)举进士。任吉州判官。

  项思默 字德成。南宋绍兴五年(1135)举进士。任将仕郎。

  谭 顒 潞水人。南宋绍兴八年(1138)举进士。任攸县主薄。

  谭 丕 字仲微,号松山,潞水人。南宋绍兴八年(1138)特奏进士。任辰溪宰。

  李时珍 (1137~1228)字天宝,高陇龙集人。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举进士。任颖州刺史,后升任南雄司马。致仕归乡,居砻溪中洲下院。

  周 书 (1136~1225)字伯一,又字耕道,号日勤,系周道存之孙。火田芙江人。南宋隆兴元年(1163)举进士。历任雍州司户参军、翰林学士。

  谭 景 潞水人,谭丕之子。南宋乾道五年(1169)举进士。任贺州文学。

  段昌世 字季成。南宋淳熙二年(1175)举进士。任水衡都尉。

  欧 海 字朝宗。南宋时,欧海拜杨万里为师,万里看了欧海的文章说:“汝器识远矣,文者未也!”要他熟读《孟子》。欧海归家,废寝忘食,闭门读书。一年后,复见万里,万里看过他的文章后,高兴地说:“子非复吴下阿蒙矣!”淳熙五年(1178)中进士。历任零陵县令、司户参军等职。著有《劝农十诗》、《唯斋文集》传世。

  谭 砺 (1164~?)字砥行,号砥庵,严塘人。南宋淳熙年间特奏进士。任武德州通判。

  徐 起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举进士。任贵州文学。

  尹子房 江口人。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举进士。任真州文学。

  尹伯正 火田人。南宋绍熙元年(1190)举进士。

  尹仲正 火田人。系尹伯正之弟。南宋绍熙四年(1193)举进士。

  谭嗣永 舲舫人。南宋绍熙四年(1193)举进士。任忠州文学。

  谭世选 字巽之,号竹峰,舲舫人。南宋庆元五年(1199)举进士。初以上书献策得到皇帝赏识而授官。后来,曾五次被荐举为漕台(漕运总督),三任其职。潜心理学,著述颇丰,有《毛诗传》20卷、《史评》8卷传世。

  谭 杰 字惟共,号北轩,舲舫人。南宋庆元五年(1199)举进士。任扬州路判。

  尹 申 系尹伯正之子,火田人。南宋嘉泰二年(1202)举进士。任翰林学士。

  谭汝弼 字伯卿,号寅斋,舲舫人。南宋嘉泰二年(1202)举进士。任龙州文学。

  尹褎然 火田人,尹仲正之子。南宋嘉定七年(1214)举进士。任大司农卿等职。

  谭千金 舲舫人。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举进士。任邵州文学。

  陈达善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举进士。任邵州文学。

  曹德英 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特奏进士。任湘阴主簿。

  文惟古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举进士。任昌州文学。

  谭一雷 舲舫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举进士。任昌州文学。

  尹天球 火田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举进士。任信州文学。

  谭朝佐(?~1254) 字子霖,又字钦之,号文菴,秩堂人。举宋绍定年间特奏科许仪榜第四名进士。授从事郎,任临江府仁和县主簿,后任湘阴县丞。

  谭 逊 字伯谦,平水人。南宋淳礻右七年(1247)举进士。授户部尚书,后升任延春阁学士。

  陈兰孙 字季方,腰陂东山人。南宋淳礻右十年(1250)举进士。历任湘阴知县、户部左曹郎。在任湘阴知县期间,建会养堂,收恤贫民,为民所拥戴。

  尹天凤 火田人。南宋淳礻右十年(1250)举进士。

  李从龙 南宋淳礻右年间进士。

  谭拱辰 字北恒。秩堂沂江人。南宋宝礻右三年(1255)举进士。任朝奉郎。

  谭用式 字仁叔,号洣江,潞水人。南宋景定元年(1260)状元。任湖北提举。

  谭应时 潞水人。南宋景定元年(1260)举进士。

  谭光国 字仲宾,潞水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举进士。

  谭奇可(1215~?) 字辰伯,号虎冈,秩堂毗塘人。累试不第,后在父母督促下,锐意苦读,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举进士,时年50岁。初授迪功郎,后任临江军司户参军,再任英德府从政郎、教授、礼部侍郎,分派掌管府事。

  颜雷焱 ( ?~1276) 字震伯。南宋咸淳元年(1265)举进士。初授浏阳县尉,后代理醴陵知县,再被湖南安抚使李芾举荐为潭州佥判。德祐元年(1275),元兵围困潭州(今长沙),劝他投降。雷焱说:“公家之急弗勤,非忠也;既委土焉弗能守,非义也;民主之而弃,非仁也;敌至而不武,非勇也;临危而二,非贞也。”拒不投降,坚守7个月,城将陷,投水而死。

  谭湘龙 字子腾,号南田,潞水人。神童昭宝之子,状元用式之孙。昭宝20岁去世时,湘龙仅1岁左右,昭宝夫人矢志抚孤。一次,皇帝南巡,见湘龙器宇奇昂,一问,知是茶陵神童谭昭宝之子,赞不绝口。南宋咸淳四年(1268)举进士。

  陈中子 腰陂东山人。系东山书院创办者陈仁子之弟。南宋咸淳四年(1268)举进士。任抚州、崇仁主薄。

  张 本 南宋咸淳十年(1274)举进士。

  易 奇 著名书法家。南宋咸淳十年(1274)举进士。

  岳 祠 南宋咸淳十年(1274)举进士。

  陈应元 南宋咸淳十年(1274)举进士。

  陈有勋 南宋咸淳十年(1274)举进士。

  谭雷发 潞水人。南宋咸淳十年(1274)举进士。

  尹谦孙 字希吕,又名虚心,江口人。南宋咸淳十年(1274)举进士,后拒绝为官,筑庐退隐,致力儒学。武昌张铁峰称其文类“贾长沙”,王梦应言其“以宋张心胸行韩柳笔墨”,刘须溪取其诗列之“诗宗”。著有《虚心斋文集》、《宋史拟管》传世。

  罗 椅(1204~1277) 字子远,号涧谷,平水水源人。南宋咸淳年间进士。初授潭州军学正,后任提举殿讲,敕封朝请大夫。

  陈綎凤 南宋咸淳年间进士。初授别驾,后任宏州刺史。

  彭思贤 下东人。南宋咸淳年间进士。任监察御史。

  彭岳芳 字惟钟。南宋咸淳年间进士。历任光禄寺丞、镇江府通判。

  陈可伊 字正己。南宋咸淳年间进士。任评事郎。

  罗天觉 南宋咸淳年间特奏进士。任安南军事。

  罗可权 南宋咸淳年间进士。任郴州军学教授。

  尹 毂(?~1275) 字务实,名耕叟,火田人。南宋咸淳年间进士。初授常德推官,后任崇阳知县。因廉政有声,被大臣李庭芝聘为幕僚,后推荐为衡州知府。不久辞官归家,又被湖南安抚使李芾聘为参谋。元兵围困潭州(今长沙)时,城中壮士大部分跟随李芾保卫临安去了,只剩下老弱病残。尹毂率部抵抗了3个月,援兵不至,元兵攻陷潭州城,他不愿投降,偕妻儿纵火自焚。李芾闻讯后,洒泪至奠,感慨地说:“尹务实,真男子也!”

  尹 岳 火田人。南宋咸淳年间进士。

  谭世用 字遴之,潞水人。南宋咸淳年间进士。

  李元奎 字文叟,系李朝端之父,高陇龙集人。元延祐元年(1314)举进士。任湘阴县佥判。

  陈 奎 字伯奎。元延祐二年(1315)举进士。任湘乡州判官。

  尹惟鸑 元延祐二年(1315)举进士。

  陈 泰 字志同,号所安,火田芙江人。元延祐二年(1315)举进士,授龙南县尹。任期中建学校、赈贫穷,为民所爱戴。时信丰乱兵压境,陈泰率兵迎战于犁鼻山,因寡不敌众而战死,年仅39岁。当地民众悼恸,收葬于马鞍山,立祠奉祀。所著《所安遗集》于明代中叶刊行,后收入《四库全书》。鲁迅在《梁山水泊考》中称陈泰是“第一个记载《水浒》故事的文人”。

  李朝端 字庸,高陇龙集人。系李元奎之子。元延祐三年(1316)举进士。任新安县知县。

  陈彦伦 字汝锡。元延祐五年(1318)举进士。任湘潭判官。

  陈谊高 元延祐五年(1318)举进士。任衢州路总管。

  刘朝端 元延祐年间进士,诏选授翰林院学士。在翰林院任职十余年中,常手不释卷,且颇有建树,是当时的知名学者。当时的重臣赞木儿为其题像赞:“衣冠肃整容貌端庄,渊源家学名重湖湘;选居粉署观国之光,鞠躬尽瘁羽翼朝纲。”

  曾 昺 字仲明。元泰定元年(1324)举进士。任澧州录事。

  李 焘 元泰定元年(1324)举进士。授翰林左丞学士。

  陈真孙 字汝成,陈彦伦之弟。元泰定元年(1324)举进士。任瑞金县尹。

  曾 策 元至顺元年(1330)举进士。任婺源州同知。

  刘耕孙 字存吾,腰陂人。元至顺元年(1330)举进士。初任临武县令,后历任建德推官、徽州推官、端州宁国路总官。所到之处,颇有政绩。灾荒年,他劝富民赈灾,使不少灾民免遭饥饿。后来,乱兵围攻宁国城,耕孙在城门书写对联:“身随士卒同甘苦,誓与高城共死生。”表示自己与城共存亡的决心。城被攻陷后,死于乱兵激战中。

  李 祁(1299~1372) 字一初,号希蘧,别号危行翁,高陇龙集人。元元统元年(1333)登左榜第二名进士,为汉人榜殿元授应奉翰林文学,改婺州同知,迁浙江提举,后诏任湖南儒学提举。因时局动乱未赴任,归隐云阳山。不久,隐居江西永兴山中。明洪武初,朝廷开礼乐馆,征聘宿儒,他坚辞不从,蛰居穷乡僻壤三十年,吟咏不辍,著有诗作千余首。被誉为元末、明初湖湘诗人第一。他又是书法名家,曾为名画《清明上河图》题跋。后人将他的诗作辑为《云阳集》,收入《四库全书》。

  刘 简 字敬仲。元元统元年(1333)举进士。任澧州录事。

  陈 熙 字仲思。元至正五年(1345)举进士。

  陈光禄(1321~1398) 字南宾,又名光裕,火田芙江人。元至正七年(1347)举进士,授全州学正。明初,历任无棣县丞、胶州同知、国子监助教、侍讲经筵、山东主试等。常为朱元璋讲《洪范·九畴》,得到朱元璋赏识。后升任蜀府左长史。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为四川主考官。致仕归里后,蜀王赐给他宅第,名为“安老堂”。

  陈光荐 火田人。元至正七年(1347)举进士。任常德学正。

  曹绍祖(1320~1392) 字昌姬,号定陶,枣市人。元至正十一年(1351)举进士。

  雷德英 元至正年间进士。任湘阴判官。

  刘三吾(1313~1400) 字三吾,初名崑,后名如孙,元皇庆三年(1313)生于石溪(今腰陂镇石溪村)一官宦世家。元至正年间赐进士。时值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三吾避兵广西,授静江教授,后升任广西儒学副提举。明洪武元年(1368),明兵克广西,遂归隐故里,潜心著述,设馆授徒。明洪武十八年(1385),由茹瑺举荐入朝,授左春坊左赞善,后官至翰林大学士,主纂《存心录》、《省躬录》、《书传会选》、《礼制集要》、《寰宇通志》等御用典籍。三吾“为人慷慨,不设城府”、“至临大节,迄乎不可夺”(明史·刘三吾列传),因而三次被贬,洪武二十三年(1390),吏部劾其“授世子晋王经怠职”,一度降为国子监博士。洪武二十五年(1392)为议续立太子事。再降为国子监博士。后来,其女婿赵勉“坐赃”处死,以避嫌为由致仕回乡。不久,官复原职。洪武三十年二月(1397),因“南北榜”事件,被发配戍边。建文元年(1339),被召还京,主修《春秋大成》。建文二年(1400)卒于任上。三吾著述颇丰,仅存《坦斋文集》、《斐然堂稿》、《孟子节文》传世。《坦斋文集》后入《四库全书》。

  周崇德 (1330~?)字象贤,火田芙江人。系宋进士周道存五世孙。元至正十五年(1355)举进士,任江西都昌县知县。元末兵乱,与弟原德率民于龙楼寨,垒石为营,以御劫掠,并设法保护明太祖朱元璋下江南。大明定鼎后,授元帅不就,携子维芳隐居山中。后赠文林郎。

  陈 谦 字益翁,腰陂东山人。明洪武年间进士,任泸州知州。泸州地广而贫瘠,旱荒频繁。他推行社仓法,以备灾荒,受到百姓拥戴。九载任满,按例应调任他职,由于州民再三请留,获准留任三年。因操劳过度而死于任上。陈谦为官清廉,去世后,清理他的遗物时,仅有青布袍一件、米数升、《大明律》一部。因无钱将灵柩运回茶陵,只好安葬泸州。

  谭惟善 字国宝,潞水人。明洪武十八年(1383)举进士。任光禄寺丞。

  陈 广 明洪武十八年(1383)举进士。官至中书舍人。

  陈逢辰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举进士。

  谭 璧 秩堂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举进士。官至光禄寺丞。

  谭 登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举进士。

  刘伏隆 字隐之,号吾庐,黄堂路辖(今下东乡茶园村)人。通经史、善书法。洪武二十一年(1388)举进士。授攸县县令,在官无积蓄。任满留居攸县长峰坳,后返迁路辖。

  谭 隆 字益高,腰陂人,宋大学士谭世勣的裔孙。明永乐八年(1410)中举人,永乐十九年(1421)举进士。官至户部郎中、吏部主事、南京户部郎中。后辞官归里,致力讲学,门生很多。著有《大易辑解》、《大平诗集》等传世。

  李东阳(1447~1516) 字宾之,号西涯,高陇龙集人。4岁能运笔写大字,出口成章,被称为“神童”。因此,先后3次受到明代宗召见。明天顺八年(1464)举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谨身阁大学士、华盖殿大学士等职。史称李东阳“立朝五十余载,柄国一十八年。”时值刘瑾等宦官乱政,朝官多遭迫害。李东阳于危难中,忍辱负重,弥缝其间,使刘大夏、杨一清等一批重臣免遭杀害。以他为领袖的茶陵诗派,振弊拔衰,结束了台阁体在诗坛的统治地位,开诗坛一代新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他又是散文大家,“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主编了《大明会典》和《孝宗实录》等皇家典籍。所著《怀麓堂集》被收入《四库全书》。卒后,赠太师,谥文正。

  谭公望 字周佐,秩堂人。明成化二年(1466)举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因建言不合上意,谪宿松知县,后以“廉明仁恕”升浙江道御史。他为政精敏,以除奸宄、兴学校为先务。在典试山东时,上疏奏请“广进贤才”。他兴办学校,政绩显著,颇得民心。

  罗 鉴 字辑熙,号湘川,平水水源人。明成化十四年(1478)举进士,授南京刑科给事中,转户科给事中。弘治初以上书进言“隆辅养、保初政、广储积”三事,被皇帝采纳,升任广东参议。后历任四川布政使、副都御史。在任职中,注重“均赋役、练戌政、抚孤独,吏戢民安”。正德年间,在清查苏松漕粮时,因拒绝刘瑾的索贿,被罢官。刘瑾下台后,调任苏松巡抚。致仕居南京,年90岁卒。著《愿乐堂稿》传世。

  谭玉瑞(1448~1504) 字雅祥,号雩村,秩堂毗塘人。明弘治六年(1493)举进士,授征仕郎,任礼部行人司司正。后奉旨出使宁藩,拒收馈赠,受到皇帝嘉勉:“才既精于佐理,志克谨于操修。阅历浸深,贤劳茂著。不俟陟明之考,预加褒赐之恩。”致仕归乡,率族人建义仓、立乡约。卒后,大学士李东阳为其撰写墓志。著有《雩村存稿》、《义仓规》等。

  周 鼎 字定之,又字九畴,枣市人。祖文在明永乐六年(1408)考取贡士,后在京都任训导。生于北京,祖籍枣市岩口人。明弘治九年(1496)举进士。历任礼部给事、河南参议。

  龙大有 字道亨,号雩东,腰陂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举进士。历任知州、知府、广西兵备副使。因安抚壮、苗少数民族卓有成效,升河南布政使。以捐奉助饷升都御使,巡抚大同。后晋升都御史兵部左侍郎。不久,因刚直得罪权贵,谪戌全州,年余赦归。著有《平乐政事录》、《谕民要务》、《明道书院纪》、《道乡书院志》、《经书口契紧录》、《两浙漫吟》、《北觐纪行》、《奏疏稿》等。

  张 治(1488~1550) 字文邦,号龙湖,秩堂毗塘人。张治出身贫寒,父母“为人佣绩、句力劳百荼”,供其读书。他贫而好学,自幼聪慧,5岁能挥笔写大字,被知州董豫破例推荐入州学,给予灯油食宿补贴。明正德十六年(1521)全国会试第一,为会元,同年参加殿试,举进士,授庶吉士,历一年授编修。因不满张王总、桂萼之流用事,借病弃官家居。家居十三年后,再度被朝廷起用,历任南京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史籍称他“以辨邪正,明黜陟为己任”。“持身方正,汲引善类,铨政称善。六次主持会试,皆称得人”。后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卒后,初谥文隐,隆庆元年(1567)谥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改谥文毅。曾编修《明伦大典》、《茶陵洲志》,纂修《长沙府志》,著有《龙湖文集》传世。

  龙 钦 字则敬。明嘉靖二年(1523)举进士。官至刑部员外郎。

  尹尚宾 字元夫 ,号斗庵,火田人。明嘉靖五年(1526)举进士。历任户部主事、郎中、贵州参议等职,后受命管理盐厂。盐政管理被人们视为肥缺,盐商常贿赂盐政官员,不少官员以此中饱私囊,大发横财。尹尚宾洁身自好,从不受贿,还严惩行贿的盐商。后来,盐厂其他官吏受贿败露而受惩处,唯独尹尚宾一尘不染而安然无恙。著有《斗庵集》传世。

  廖希颜(1509~1548) 字叔愚,号东雩,秩堂东首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举进士。任高安知县期间,整顿户口,设立常平仓,修筑堤防,颇有政绩。后历任工部主事、工部郎中。他性格刚直,因上疏奏请“停建行宫”,得罪了国公郭某等权贵,被贬任为山西学政提举。在任学政提举时,亲自在河汾书院讲学。人们将他比作范仲淹。后升任浙江按察司,到任后积极组织军民抗击倭寇,以劳累卒于任上。著有《东雩诗集》、《思复堂集》、《三关志》。其中《三关志》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后选入《四库全书》。

  郭廷用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举武进士,授指挥使。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升荆瞿守备。后历任兴都留守司副留守、四川都司署都指挥佥事掌印、广西总镇、左参将等职。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升任左参将,提督川贵叙泸以西地方。

  刘应峰 字少衡,城关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举进士,任南昌知县。刘应峰采取均粮赋、省徭役的施政措施,减轻老百姓负担,安定民心,获得百姓好评。后历任吏部主事、侍郎、江西省参议、广西参议、云南提学副使等职,均有贤声。致仕后,归隐故里,潜心理学研究,建旌忠书院培育士子。著有《衡云山集》、《辅仁会规》等书传世。

  谭希思(1542~1623) 字子诚,号岳南,秩堂毗塘人。明万历二年(1574)举进士。历任万安知县、永丰县知县、南京监察御史、侍郎、尚宝司丞、大理寺丞、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四川巡抚等职,后以理学治蜀,诸弊剔除而授中宪大夫。谭希思不阿权贵,敢于诤言直谏,任监察御史时,冒杀头之祸,上《请改复祖制疏》,抨击把持朝政的权宦,提出恢复朱元璋时期制定的奏疏办理制度,不许宦官干预朝政,广开言路。因此得罪了一大批权贵,被调到地方任职。任四川巡抚时,夜郎部落叛乱,朝廷百官主张进剿,但他采取宽徭薄赋、革积弊、兴学校等措施,安抚夜郎百姓,使叛乱得以平息。致仕后,潜心研究理学。编纂的《明大政纂要》和著述《四川土夷考》均收入《四库全书》。

  周廷参(1550~1599) 字文谟,别号诚之,又自号建宇。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举进士。历任海宁知县、朝议大夫。任海宁知县时,他平赋役、剖疑狱、杜私谒、缉大盗,禁止吏胥舞文,深得民心。因治理海宁有方而升朝议大夫。其后,因父丧归家数载。后皇帝诏令任巡街御史,北上赴任途中而卒。海宁百姓为纪念他,立有“去思碑”。

  陈 瑚 明崇祯八年(1634)举武进士。任广东都司。

  尹惟日(1630~1657) 字冬如,火田人。清顺治九年(1652)举进士,任广东和平县令。当时,和平县驻军与盗匪窜通一气,挟官扰民,历任地方官员惧之如虎。尹惟日上任后,单骑入溪峒安抚,平息战事。后升赣州知府、岭北兵备道,并管理岭南及连、韶两道军政要事。不久,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年仅27岁。著有《和平政绩》、《行吟集》、《制艺稿》传世。

  彭维新(1680~1769) 字肇周,号石原,秩堂石垄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举进士,授翰林院检讨。雍正二至九年(1724~1731),历任直隶按察使、浙江布政使、江苏巡抚。任地方官期间,在疏请豁免江南民欠、漕粮量器改制、赈济江北水灾、查办积案、惩处豪右等方面,雷厉风行,不畏权势,颇得民心。此后历任户部、刑部、兵部尚书,授内阁协办大学士。因刚直不阿,不依附权贵而几次遭诬陷,被革职甚至下狱,复职后仍秉性不改。乾隆四年(1739)致仕,闲居家乡。彭维新诗文书画都有较深造诣,著有《墨香阁诗文集》十三卷传世。

  周 焘(1708~1782) 字迪循,号桐圃,枣市岩口人。清乾隆四年(1739)举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充任国史馆编修。不久,任山西道御史。奉命稽察大同粮仓时,不畏权势,一次弹劾贪赃枉法者数十人,得罪了不少权贵要员,因此被贬为吏部郎中。乾隆十五年(1750)任广东乡试主考官。十七年(1752)转任刑科给事中,后改任吏科任给事中。他厌恶官场的阿承曲迎,辞官归里。辞官后,先后主讲长沙岳麓书院和常德朗江书院,湖广名士多出其门。周善为诗,曾从彭维新受业。著有《爱莲堂集》传世。

  陈源兖 (?~1854) 字岱云,号瞻孔,洣江人。道光十八年(1838)与曾国藩同年举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改授编修,参与纂修国史。道光二十四年(1844)任会试同考官,不久,出任江西吉安知府。在吉安,主持修筑了文天祥墓,平反冤狱,均得民心。因与清朝官规不合,改调池洲知府。到任未满一个月,太平军攻占池洲城。陈在督战时受伤落水,为渔翁所救。曾国藩收复池洲后,以城陷陈死上报朝廷,并奉朝廷旨意在池洲为陈建祠庙,以旌其忠。后陈求见曾国藩,曾国藩才知陈未死。曾以“城在人在,城亡人亡”的清律以及为陈建祠庙的前后原因告诉陈,并嘱咐陈以陈家人的身份督建祠庙,自为庙祝,以终其余年。为遮人耳目,曾国藩为陈源兖举行追悼会,并为陈撰写挽联曰:“众口铄坚金,谁知烈士丹心苦。大江流日夜,长照忠臣白骨寒。”

  萧锦忠(1803~1854) 字黼平,号史楼,下东东山坝人。幼年家贫,无钱买书,便借书抄录,装订成册,日夜苦诵。被选送到岳麓书院就读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获准回乡省亲期间,两个弟弟相继去世,即延留家中孝养双亲,一直未赴京复任。居家期间,太平天国将领萧朝贵曾请他出山,曾国藩也曾请他襄办湘军,都被他谢绝。他工于诗文词赋和书法,求诗文墨迹者盈门塞户,但他不摆状元架子,一概有求必应,因此卖诗文收入颇丰。咸丰三年(1853)曾主讲洣江书院。著有《舆地汇参》、《孺庐集》、《自然斋时文辞赋集》等。

  谭钟麟(1822~1905) 字崇德,号文卿,高陇石床人。谭出仕前,家庭贫困,十六岁时设塾馆教授生徒以自给。清咸丰六年(1856)举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同治年间,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杭州知府、河南按察史、陕西布政使等职。他理政有方,主事果断。在杭州,惩治豪劣,清退豪门势族强占的“荒田”给百姓,又厘定赋税,安定民心。在陕西化解回汉民族矛盾、推广蚕桑和织绸、理财方面颇有建树。陕西绸被后人称为“谭公绸”。光绪年间,历任陕西、浙江巡抚、吏部左侍郎、工部尚书、福州将军和陕甘、闽浙、两广总督,加授太子少保衔。光绪二十三年(1897),遂溪、吴川民军奋起抗击法国侵略军,他派兵支援民军。光绪二十五年(1899),得知慈禧太后同意将九龙、广州湾分别划入英、法租界,谭钟麟大骂签约的苏元春丧权辱国,并电奏朝廷,请求废除租约,但朝廷不予理睬。遂于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告假两个月闲居长沙,从此再未赴任。

  苏大治(1837~1886) 字立堂,号树滋,枣市枣园人。清同治七年(1868)举进士。授户部主事,分派陕西司主政,兼司福建。同治十一年(1872),老父重病,因母亲早逝,与弟归家侍奉。光绪五年(1879)老父病逝,在家守制三年。光绪八年(1882)返京供职。卒后,诰授中宪大夫。

  曹诒孙(1849~1892) 字次谋,枣市曹柏人。就读岳麓书院时,以优等第二名补廪生。光绪六年(1880)殿试赐第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八年(1882)授国史馆协修。光绪九年(1883)授武英殿纂修。光绪十一年四月(1885)回乡奔父丧。光绪十三年(1887)应知州沈金润之聘,主讲洣江书院。次年应召北上,供职词苑,掌教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七年(1891)选任山西乡试副主考。

  尹铭绶 字佩之,七地人。自幼读书勤奋刻苦,善于融会贯通。清光绪二十年(1894)参加殿试,中第一甲第二名进士,称为榜眼。初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任山东学正。民国元年(1912),在杨度等人劝导下,任袁世凯“总统府”的机要秘书。因在“善后大借款”问题上与袁世凯意见相左而辞职。辞职后寓居上海,以写字卖文度日。

  谭延闿(1880~1930) 字祖安(祖庵),号无畏,人称“畏公”,高陇石床人,是谭钟麟的第三子。青少年时,其诗文书法即负盛名。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称之为“奇才”。光绪三十年(1904),在全国会试中夺魁,为会元,填补了湖南近二百年无会元的空白,同年七月殿试举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旋即回湖南兴办教育,并积极投身宪政运动。宣统元年(1909)被推举为湖南省咨议局议长。三次督湘期间,曾筹军饷并派兵支援武昌革命军,并创办了湖南金厂、陆军工厂、农事试验场、模范制丝厂、茶叶讲习所、陆军讲习所和邮电学堂,修筑了湖南第一条公路——长潭公路,是湖南实施新政、兴办实业的先驱。后追随孙中山,先后任大元帅府大本营内政部长、秘书长。民国13年1月(1924),谭延闿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委会常务委员,被任为建国军北伐总司令,率军北伐。是年冬,与毛泽东等人创办国民党政治讲习所。此后,曾任国民政府代主席、主席、行政院长等职。1930年,病故于南京。于佑任撰挽联,称之为“民国一完人”。谭延闿擅诗文书法,著有《祖庵诗集》传世。

 

来源:茶陵县档案局

编辑:刘合情

阅读下一篇

返回茶陵融媒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