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文化是茶陵上古时期人们生存与安全的需求,而耕读文化则是茶陵唐宋以来人们的高层次需求。
茶陵地处“吴头楚尾”,境内“好山千叠翠、流水一江清”,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加上地处偏僻,战争相对较少,因而不少北人南迁于此,是北人南迁的重要门户之一从69个姓氏《族谱》中发现,宋、元、明三代南迁于此的姓氏有47个。他们定居后,兴办私塾、书院,希望通过勤耕、苦读来提高家族地位,进入上层社会。耕读文化由此形成,历久不衰。曾培育了122名进士,而刘三吾、李东阳、张治、彭维新等四大学士是其中的佼佼者。
以私塾、书院为表现形式的耕读文化的强化,使贫寒农家子弟走上仕途,成为官宦之家、书香门庭。明代大学士张治少年时,只能靠父亲替人做长工及亲友资助才维持学业,只能住在茶陵州城的偏僻西郊旌忠庵发愤苦读,于正德十六年(1521)一举成名,中会元、进士,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进入社会上层。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受茶陵耕读文化的影响,开创了“茶陵诗派”,写出了大量的现实主义作品,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耕读文化的强化,不仅养成了勤奋好学的风气,也促进了尊师重教的良好美德。私塾在茶陵各村均有兴办,有的村办有2~3所。书院自宋至清代共办有32所,在湖南名列前茅。元代李祁在《学校记》中称:“茶陵学校于湖南为盛”,宋代 居湖南第三、 元代居第二、清代居首位。茶陵书院在清代有22所。清代状元肖锦忠先在洣江书院就学,后辞官又在洣江书院主讲。榜眼曹诒孙先后在县内白沙书院和长沙岳麓书院就读,后来为官休假时主讲洣江书院。茶陵自唐天复元年(901)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间,中进士者绝大多数曾就读于书院,中进士后他们又返哺社会,兴办书院。明翰林学士刘三吾和进士王廷爵、罗鉴与清进士兰卓焕,分别在县内创办明道、云崖、西畴与范乐等书院。
来源:茶陵县新闻中心
编辑:刘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