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茶陵县奋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系列报道之一




【开篇语】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茶陵正在努力进行的重大课题。
不久前,市委常委会提出“奋力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的口号。茶陵县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之路如何进行?县域经济有何突破?如何向创新要效益的?本报派出记者深入该县工厂车间、机关单位、城市乡村一线采访,用全面的视角、细腻的笔触进行报道。
本报将陆续推出“茶陵县奋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系列报道”,推介成功经验,提供有益启示,敬请关注!
——编者
清晨,当茶陵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露出第一缕曙光,滚滚人流开始奔向工业园区工厂,奏响一曲生动的产业发展乐章;在茶陵工业园的建设现场,建设者们更是赶工期、抢进度,一片如火如荼的繁忙建设景象。
通过转变生产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茶陵县工业园产业转型升级换代,传统产业华丽转身,出现产销两旺的强劲势头。目前,该县工业园年产值达53亿元,今年前4个月工业总产值达14.88亿元,同比增长22.01%,促进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连续5年,该县经济一直保持18%以上的增速。
茶陵工业园正历经一场前所未有的“脱胎换骨”。
分散型“变身”集约型
今年6月18日,广东省恩平市会德丰建筑陶瓷有限公司与茶陵县政府签订协议,将投资10亿元,在茶陵工业园兴办建筑陶瓷企业。这是继华光、彩蝶陶瓷之后,又一大型建筑陶瓷项目落户该园区。
“会德丰”投资的茶陵县德安居建筑陶瓷有限公司计划占地800亩,将主要生产色砖、抛光砖和仿古砖。预计项目建设年内启动,明冬投产后,日产量将达8万平方米。据了解,该项目将兴建20条建筑陶瓷生产线,落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0亿元。
茶陵县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发展的同时,“锁定”重点,着力培育陶瓷建材、有色金属产业两大产业,提升产业集中度,让其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轴”。
该县陶瓷原材料储量达7亿吨以上。该县经过精心谋划,计划5年投资40亿元,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建成拥有15家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的建筑陶瓷企业群,成为全省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如今,该产业已被纳入省“十二五”规划。目前,该建筑陶瓷产业园已有部分企业开始入驻,该县也被确定为“全国陶瓷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基地”。
茶陵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茶陵县境内储有钨、铜、锡、铅等26种有色金属,其中已探明钽铌矿储量达5000金属吨,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该县现有有色金属矿山企业10余家,但由于资金短缺,加上当地矿产冶炼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不高。2007年,湖南有色入驻茶陵以来,积极实施战略重组的发展目标,次年与茶陵县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计划3年投资20亿元,开发该县的钨、锡、钽铌等矿产资源,打造湖南有色集团茶陵产业基地。今年4月,湘东钨业有限公司已在茶陵工业园征地200亩,拟在这里建设一个集科研、深加工及仓储为一体的有色金属工业园。湘东钽铌矿实现整合后,通过2至3年的生产系统开拓、选厂建设、尾矿库建设,可达年产钽铌精矿400吨,产值2.5亿元,利润3000万元的目标。
如今,该县又正在筹划打造占地10000亩、中部地区最大的家具制造基地。现已完成可行性报告,与长三角、珠三角、成都商圈等专业基地进行衔接,计划5至10年内完成。
传统型“变身”技术型
传统产业增长的局限性,使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显得刻不容缓。
该县确立“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转型思路,建立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支持的创新机制,茶陵县委、县政府热心作“推手”。
落后产能是浪费资源、产生污染,也是影响发展的主因。坚决向落后产能“开刀”。该县设立100万元工业发展基金和300万元奖金,对转型升级、开展技术创新、创建品牌的企业进行重奖。政府为转型升级的企业提供贴息贷款,关停“老迈”企业10多家。
该县积极引进人才、资金与技术,开发新工艺、新产品,提质升级传统企业。他们积极支持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中改造重组,引导群力化工有限公司等5家老化工企业淘汰老旧设备,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开发新产品,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如今,“脱胎换骨”后的群力化工有限公司被省科技厅授牌“高新技术企业”。
创新企业管理模式。过去,深港服装有限公司采取传统的保流方式,效率低,容易出错,影响了产品质量。今年,公司创新管理模式,采用TPS单件流水作业方式,每人承包一道工序,做工更专业,提高效率52%,返工率也由原来的33%降为5%。
同时,该县积极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充分发挥民间担保公司作用,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逐步缓解。
在转型升级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连续5年来,茶陵经济连续保持了18%以上的增速,而能源和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25%。
能耗型“变身”环保型
工业废材是企业发展中难以绕过的槛,该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应对。在康圣堂药业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其“特制”的炉膛里炉火正旺,却基本没有烟尘。公司副总经理贺秋民说,这里原来一直使用燃煤,近年公司投入专门资金,制成专用炉膛,用竹木加工企业的边角废料取代燃煤,年节省成本30%以上。改旋风去尘为水末去尘,烟尘经过后烟道、下降管、上升挡板等3次清洗,减少排放80%以上。
金田锌业有限公司产生的大量废渣成为污染之源。近年,该公司进行技术改造,利用废渣再加工,领略到了循环经济的绿色韵味,每年从废物“捡”回5000多万元。
企业的每一次循环,都伴随着技术创新,为企业拓展产业链并打开新的发展空间。茶陵兴盛竹木加工厂过去从事竹席、筷子等粗加工,利润低,损耗大。近年,该企业引进新技术,产品开发向竹雕等精细产品发展,利润增加60%以上。他们利用竹尾巴、竹蔸等废材生产牙签等产品,连边角余料、锯末都不浪费,“摇身一变”成为香粉的原料。
在资源消耗过快、环保负荷日重的情况下,该县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能源革命。鼓励企业逐渐淘汰燃煤,改用电力。利用山多水丰的优势,该县修建了库容1亿立方米的洮水水库等20多个水电站,年发电量达4亿多千瓦时。此外,该县还引进华润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计划投资35亿元,在八团乡建设一个年发电量4亿千瓦时的风力发电项目,在高垅、枣市等地建设两个风力发电项目。几年前落户工业园区的湖南金桥化工有限公司,利用电力为动力进行生产,预计比燃煤年降低能耗12.7%,促进了企业减成本、增效益。该县让传统资源变成了新型能源,“破局”了能源瓶颈。
天蓝了,水绿了,企业降低成本了,效益提升了。茶陵县进一步升级服务质量,以更美的环境、更好的服务吸引更多的企业前来投资。
该县在工业园区按照宜居、生态、设施完备的要求,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工厂一体化的新型工业园区。工业园一园区已建成3条主干道、6条支道、建成区绿化率达32%,建成标准化厂房8栋5.2万平方米,廉租房2万平方米。各工业园区均实现了水电、电信、网络入房,基础设施全面完善。
县委、县政府再造行政审批服务流程,打造一流政务环境,为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全面推行“保姆式”服务,不让企业多跑一步路,多花一分钱。
从黑色到绿色,从耗能到节能,从粗放到集约……在转型升级发展中,茶陵这块红色土地上,一批企业正迈着坚实的步伐,逐渐甩去“黑老粗”的帽子,阔步前行,续写茶陵工业新的传奇。
(茶陵县委宣传部供图)
【决策者声音】
未来几年,是茶陵经济社会实现“升级进位”的机遇期和关键期,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建设湘赣边界中心县”的发展定位,抢抓机遇,扩大优势,改革创新,更加自觉主动,更加积极作为,努力实现“四个倍增、四个建成、四个提升”目标,奋力打造茶陵六大发展升级版。一是突出产业培育,着力打造园区工业发展升级版;二是突出“一叶两茶”,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三是突出扩容提质,着力打造宜居城镇发展升级版;四是突出品牌创建,着力打造区域旅游发展升级版;五是突出民生保障,着力打造和谐社会发展升级版;六是突出党的建设,着力打造务实作风发展升级版。
——中共茶陵县委书记 彭新军
要加快项目建设,做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壮大经济总量。要优化发展平台,关注项目落地,关心实体经济,增强发展活力。要创新社会管理,繁荣社会事业,努力改善民生。要提高政府效能,充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落实力和执行力,奋力打造茶陵发展升级版。
——中共茶陵县委副书记、县长 江小忠
【新闻链接】
湖南茶陵经济开发区
湖南茶陵经济开发区是2006年国家发改委审核通过的省级经济开发区,位于县城南部,核定面积8.46平方公里,106国道、320省道、衡炎、泉南、岳汝高速及衡茶吉铁路从中穿过,与醴茶火车站相距3公里,与正在建设衡茶吉铁路客货运站毗邻,交通物流便捷。
目前,形成了以茶陵经济开发区为龙头的龙下工业园、平虎工业园、思聪物流园、东山石材园和汉背有色金属园“一园五区”的工业发展格局。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黎世伟 周萍
编辑:刘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