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我沿着龙珠坑的这条水泥路去探访我的结对贫困户。龙珠坑原来是茶陵县舲舫乡的一个村,后来合并到祠湾村,就成了一个地名。我结对的五户贫困对象就分散这里。
少见的晴朗天气,云淡,风轻,阳光从洁净澄碧的天空照耀下来,陪我一路前行。
这是典型的丘陵地带,南方乡村特有的景象。几只牛羊散在田野里,收割后的稻草梗随意伸向空中,一束一束的稻草依偎一起,带着梦幻般的怀想。四围里,一座连一座的山,或圆或方,或俯或仰,憨态可掬,以千年不变的姿势,守望着这方土地和村民。
可惜是的,山上少见树木,覆盖着杂柴灌木茅草,当地人称这些山为典型的石壁山梁。他们的房屋散在山脚下,祖祖辈辈,在这里留下艰辛之歌。
路旁,三三两两地建了两层或三层楼房。很少见到年轻人,他们大都外出打工了。有时看到几位老人带着孙子坐在坪里晒太阳、闲聊,或背着孙子站在路边,看到我,也只笑眯眯地,仿佛觉得,我本来就是这里的人。
但是,今天,当我像往常一样悠然自在地走在乡村的水泥路上时,远远地看到一位老人,她坐在路边,她满头蓬松的白发在阳光下格外打眼。她的脚边,有几个白色的麻布袋。我下意识地反应,这是一个捡垃圾的老人,她正坐在那里埋头专心致志地分拣垃圾。在乡下,有不少这样的老人,靠着捡垃圾帮衬生活,微薄的收入,能满足微薄的欲求。
一步一步走近,才发现她不是分拣垃圾,而是在缝补麻布袋。她的旁边,放着剪刀和另一个麻布袋。她的对面,路的那一边晒着稻谷、酒糟等物。听到脚步声,她抬起头,定睛看了看我,问道:“你是哪里的?找哪个?”
我一时不知怎么回答,就顺口说了实话:“我是虎踞的。”
“哦,虎踞的。”她手往前方一指,“那里有个虎踞的,你是找她的吧?”
原来她以为我是来走亲戚的,这让我倍觉亲切。而实际上我也确实是来走亲戚的,我的扶贫对象都是我的亲戚。
我忍不住停下脚步和她聊起来了。
原来她是在这里晒她捡拾来的稻谷,水泥地面上晒的稻谷,有两百多斤,可以吃上大半年。加上上半年捡的,她一个人一年吃的粮食也够了,还能剩余点喂鸡呢。
“那你多大了,有子女吗?他们不会养你吗?”
“今年82岁了,有两个仔呢,我不要他们养,自己能养自己。都建了新房,就在这里。”她往旁边指了指,一栋装修还不错的三层小楼,另一栋刚建好,正准备装修。
老了也不等不靠不要,像这样的老人在村里还有很多,他们有的种田到80岁,实在不能种田,会捡垃圾,拣稻穗,捡柴火等力所能及的事,来养活自己,不到万不得已,他们是不会依靠子女的。
这一瞬间,我对老人肃然起敬。老人很瘦,可谓鸡皮鹤发,满脸沟壑纵横,但是精气神十足,面容淳朴和善,这是岁月的积淀——常年的勤劳和艰辛的累积。就像村里的那些百年老树,历经风霜雨雪,依然挺拔葳蕤,满满的都是正能量。
一个乡村的村风是历史长期以来形成的影响一个村民的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德行传承,如勤劳朴实、坚韧宽容、谦让博爱、待客如宾、童叟无欺等。这些老人无疑是淳朴民风的优良传承。
因此,我觉得,我们今天的扶贫,除了物质的慰问、各种扶贫措施帮扶外,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倡导简朴生活,形成“家有家风家训、村有村规民约”的道德规范体系,也是至关重要的。
来源:株洲扶贫网
作者:张冬娇
编辑:刘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