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阜仙三美亭 再现钨矿史

来源:茶陵融媒 作者:陈阿林 编辑:彭琪 2020-04-22 14:51:27
—分享—

位于茶陵县云阳街道十八丘的阜仙新城小区,是原湘东钨矿有限公司安置职工家属的搬迁小区。2018年初,汉背办事处启动小区“三供一业”等提质改造工作。小区新建的“邓阜仙亭”、“鸡冠石亭”、“金竹垅亭”,积极融入了原湘东钨矿矿山“元素”,使小区居民睹物思人,身临其境,仿佛又回到了曾经峥嵘岁月的矿区。

图一.png

邓阜仙亭

邓阜仙一一茶陵胜迹第一

邓阜仙位于湘东南面,海拔1090米,相传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有一位邓氏仙翁云游阜仙,结草为庐,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羽化升天,故名邓阜仙。邓阜仙“屹然高出天半,日出必先射焉”故有“邓阜朝阳”之称。昔日,贫寒农家子弟孙某在此攻读诗书,高榜得中,一举成名,官至龙腾阁学士,留有“孙龙阁读书旧址”,故茶陵洲志称“茶陵胜迹邓阜仙第一”。

邓阜仙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还是毛主席领导井冈山斗争时期老革命根据地,是湘赣边界红色游击区之一。1937年主力红军北上抗日后,湘赣省委游击大队经常活动在邓阜山一带,当时在邓阜山开矿的慈善矿主周记勋主动和红军游击队交上朋友,将几百元大洋以及大米等物质送给红军。1948年王震将军的南下支队途经邓阜山,在这里播下解放全中国的火种,邓阜山下的仓下、麻园村还有一批年轻人参加了南下支队。

邓阜仙还储藏着丰富钨铜锡等有色矿产资源,昔日国家重点央企湘东钨矿的前身就是邓阜仙矿。该矿于1919年发现,1920年开采,经历过商办时期、民窿时期、国有接收时期。1950年全国解放后,中南工业部有色金管理局湖南分局正式接管,1953年成立湘东钨矿,广大干部职工艰苦创业,解放思想,大鼓干劲,1958年获国家“金马奖”,并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63年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并兼任湘潭地委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一年内两次到湘东钨矿视察,给干部职工作报告,讲长征史,鼓励工人们艰苦奋斗,度过生活艰难,一定会有光明前景,当年,湘东钨矿再次摘取国家“金马奖”,产品两次获湖南省、冶金部“优质产品奖”,为国家经济振兴、国防强大,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偿还前苏联援华贷款作出重大贡献。

图二.png

鸡冠石亭

鸡冠石一一湘钨人的精神象征

鸡冠石,湘东北麓主峰,海拔1247米,茶陵县境内海拔最高点,鸡冠石形似鸡冠,独立山顶,春天时,山下一片红杜鹃,十分好看。

鸡冠石不仅海拔最高、景色优美,而且是湘东钨矿的标志,更是湘钨人的精神象征,坚强、挺拔、执着、吃苦、勤劳,无论寒风冰雪,无论烈日暴雨,无论岁月变迁,无论繁华落尽,始终不离不弃。在建矿的近百年史上,几代人奋斗在这艰苦的矿山为祖国默默奉献美好的青春年华,他们艰苦奋斗,勤劳持矿,故而“坚强”是湘钨人的秉性,“勤劳”是湘钨人的的共性,“质朴”是湘钨人的本性,“豪爽”是湘钨人的个性。

几十年来,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较短时间内创建了一座现代化中型矿山,建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业矿山生产体系,成为全国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矿山,在中国有色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湘东钨矿从建矿至2002年半个世纪以来,为国家提供钨精矿六万二仟余吨、铜精矿二万肆仟余吨、锡精矿六仟余吨。

图三.png

金竹垅亭

金竹垅一一国内储量第一的钽铌矿基地

金竹垅位于北组脉,海拔800米左右。1954年学习苏联经验,邓阜仙矿下设瓦子坪坑口和半截山坑口,半截山坑口又设横路上、金竹垅等三个工区,后来撤销了坑口一级的管理。1970年5月,四工区由腰坡里搬至金竹垅,开拓北组脉。

在金竹垅开拓北组脉时,发现了金竹垅细粒花岗岩石中含有稀有金属钽铌,1978年5月湘东钨矿对钽铌矿自行勘探,1979年10月提交《湘东钨矿钽铌矿区金竹垅矿段详细勘探地质报告》,该报告经省储委批准,确定为大型钽铌矿床,钽铌储量为“全国第一”,亚洲“第二”。2001年1月宁夏东方钽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湘东钨矿共同出资组建了湖南湘宁钽铌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由于湘东钨矿破产且市场原因停产,后来湖南有色集团湘东钨业有限公司收购了湖南湘宁钽铌矿业开发有限公司钽铌釆矿权。

来源:茶陵融媒

作者:陈阿林

编辑:彭琪

本文链接:https://www.clnews.cn/content/2020/04/22/709064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茶陵融媒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