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说茶陵之茶

来源:茶陵县档案馆 作者:龙姗 编辑:彭琪 2020-07-01 15:56:18
—分享—

防疫标语1.jpg

9.jpg

茶陵因地居“茶山之阴”,炎帝神农氏崩葬于境内而得名。以茶会友、品茶谈生意、饮茶促保健,成为茶陵新时尚。

茶陵历来与茶有着深厚的渊源,茶叶的种植历史也非常悠久。茶叶属木本多年生园艺作物,因枝木性强,需集中园栽植,故另设“三园”作物之一。茶叶是茶陵最古老的作物之一,《茶陵图经》载:“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栽培历史至少可追朔到2200年以前。唐、宋明、清时代茶陵种茶相当兴盛。唐代陆羽的《茶经》称:“茶陵皆产茶有名者。"民国时期急剧衰落。1934年《省建月刊》称:“茶陵所产茶叶极少,居民饮茶多由外县运来,附城之云阳山有野生茶少许,如紫云峰、真武殿、观音庵等处有未加人工管理树矮叶小而薄。各乡亦有种植,但为数甚微,合计面积60亩上下”。

茶陵茶叶最早分布主要在云阳山桃坑等山区。新中国成立后,茶陵茶叶生产发展较快,1969年长岭茶场创建,随后平水、下东、马江等公社和部分大队纷纷建立茶场,茶叶面积不断增长,1981年湖南省农业区划时,规划为全省茶叶基地县。70年代茶陵茶叶生产大发展的特点:一是建立一批规模较大的茶园,形成了以国营茶场为样板,乡、村茶园为主体的商品生产基地。二是茶叶产品结构变革,以生产茶陵红茶和红碎茶为主、绿茶为辅的结构(其中茶陵红茶2019年正式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品对路,销售稳定。三是培训和形成了一支茶叶生产的科技队伍。1978年年产量超过200吨,被当时的中央农牧渔业部定为100个年产5万担茶叶基跑县之一。70年代中期以前,茶陵只生产绿茶。随着时代地变迁,慢慢发展其他品种的茶叶,多样发展。1976年,湖南省确定茶陵县为红碎茶基地县后,当年生产红碎茶27.5吨。洣江茶场的“洣红”红茶在广州小有名气。1982年后为适应市场需要,适当发展了花茶。70年代前茶陵的茶叶加工纯系“锅炒、手揉、火烘干”的手工操作;70年代后逐渐推行半机械化和机械化,“室内萎凋槽”代替“日光萎凋”,机械揉茶代替手工揉茶,“冷发酵”代替“热发酵”,干燥机干燥代替日光干燥。 茶叶品种,历来用野生茶转化的株矮叶小而薄的本地叶茶和清明早茶。20世纪末引进槠叶齐、江华苦茶、湘波绿、福鼎大白、上海州等新良种。现如今茶陵茶叶在茶文化、全域旅游蓬勃发展下迎来了发展新契机。

茶不仅给茶陵人属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必不可少的物质系列,且又是归于“琴棋书画诗曲茶”更广阔的精神艺术,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茶产业随着朝代的发展而焕发出青春,几乎贴近和反映时代社会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和社会时尚。

茶陵之“茶”,不仅包含“千年回饮、始于茶陵”的茶叶,延伸到茶油、茶花,并称茶陵的“三茶产业”。时下茶已成为茶陵人生活中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而且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茶文化。在茶陵逛茶祖公园、喝茶、侃大山可算得上当地人最传统也是最热衷的休闲运动了。

来源:茶陵县档案馆

作者:龙姗

编辑:彭琪

本文链接:https://www.clnews.cn/content/2020/07/01/758650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茶陵融媒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