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城记忆】茶陵县城街道70年的变迁

来源:茶陵档案馆 作者:李回苟 编辑:彭琪 2020-08-26 13:12:17
—分享—

70年来,茶陵县城街道建设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众得到了高指数的幸福感。最早的县城街道,自南宋绍定五年(1232)县城建成和明洪武十二年(1389)展筑以后,设有中坝、东、西、南、北5街,以中坝为主轴,交汇于县衙。康熙十年(1671)学宫迁城内南关,因建以文庙为中心的办学建筑群,中坝街消失。余下4街,在“康乾盛世中,由于城市工商业发展被占用。街道变化后,以“总”相称。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茶陵州志》载:“自治前起,沿街以总计,出紫微门外为三总,迄西至九总而止”,形成“终九总”格局的历史文化街,至今未变。此外,辟有北迄芫上(今前农村) 南汇三总桥西侧的高基巷。民国时期,耒(阳)吉(安)公路通车后,新辟汽车站路(泥沙路面)250米长,街接七总(今洣水街)。民国22年(1933),县政府沿街铺坊摊派经费,将七总至三总(今迎湘门外的洣水街)街道路面改泥沙为料石镶嵌。民国33年(1944)7月,日军飞机轮番轰炸,县城部分街道遭毁。民国34年(1945)8月,县城成立修街委员会,督促商户整修街道路面,重新镶嵌料石。至民国38年(1949)9月,县城街道仅有主街1条( 一至七总街及汽车站路)长1790米,宽3米;支街1条(高基巷,原为八总街),长690米,宽5米。县城街道13条,总长2821米,总面积9630平方米,除主街为料石镶嵌路面外,其余均为泥土或沙石路面。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注民生,改善居住环境,让人民安居乐业;十分重视县城街道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让人民美满幸福。70年来,茶陵县城街道建设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县城老街


第一阶段

1950~1979年,形成以街道维修改造为主,开辟新街为辅的阶段。1952~1973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县革命委员会),发动县城干部、职工、居民、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先后6次翻修改造解放、交通(今洣水街)两街,铺筑三合土路面,并修筑人行道。1973年,改三合土路面为沥青路面,为全县街道建设树立了样板工程。1974年,县革委会发动县直属单位和省驻茶单位集资,组织县城干部、职工、居民、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将茶(陵)攸(县)公路城区段改为20米宽的沥青路面街道,东接原交通街西至今汽车站,全长752米,为县城解放后开辟的第一条新街,今称交通街。尔后,交通街设置栏杆并划线,实现机动车、自行车、人行“三道分行”。

交通街改造

1974年,茶陵县城铺设沥青路面街道

1962年,茶陵大桥通车


第二阶段

1980~1990年,县人民政府开始加大投资力度,实行翻新改造旧街和修筑新街相结合的阶段。期间,建设投资492.88万元,用于修筑新街477.5万元,用于旧街翻新改造15.38万元。开辟新街有紫微路、陵园路(后改为公园路)、炎帝路(后炎帝大道)、广场南路(后并入紫微路) 、腊园路、早禾冲路(后改为金山街)、长岭坪路(后改为文明路)老虎坳路等8条,总长8571米,宽20~35米,总面积22.75万平方米。除老虎坳路、腊园路共609米长是沙石路面外,其余均为钢筋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路面。8 条新街供水、排水、供电、交通、绿化、卫生等设施一一俱全。翻修改造的旧街有人民、解放、洣水街和工农、建国、文化、安全、建设、老干、广场北路(后改为滨河路)等10条,总长4069米,总面积2.85万平方米。除工农路、广场北路共1094米,6246平方米路段为沙石路面外,其余均为沥青或水泥混凝土路面。1990年,县城街道23条,总长1.46万米,总面积25.57 万平方米,总长与总面积分别为1949年的5倍、2.86倍。

80年代开辟的陵园路

89年建成炎帝路


第三阶段

      1991~2010年,为新辟、翻修并进、路面结构开始提质升级阶段。县人民政府总投资4.6678亿元,新辟云阳路、雷坝冲路(工业路)、环城路、斋公塘路、东阳街、犀城大道、商业步行街、桃江路、茶陵大道等主街13条,总长1.142万米,总面积22.0991万平方米。翻修改造的旧街有屯下路、老虎坳路、早禾冲路、营盘山路、交通街、紫微路、陵园路、炎帝路等26条,总长1.191万米,总面积21.6078万平方米。均为钢筋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2010年,县城街道49条,总长8.6233万米,总面积128.8582万平方米。总长和总面积,分别是1990年的5.89倍、4.67倍,分别是1949年的23.99倍、133.91倍。

交通街炎帝路云阳街交汇处(转盘)

炎帝路

三角坪

94年云阳大桥竣工


第四阶段

2011~2019年,为街道新辟为主、翻修改造为辅,路面结构全面提质升级阶段。县人民政府投资20亿元,新辟街道有朝阳街、紫阳街、沤江路、汶江路、青云街、步云街、紫云路、工业大道、洣江大道、茶祖路、火车南站进站路、东环线、西环线、望云东路、幸福里路等33条,总长2.84 万米,总面积112.977万平方米。翻修改造旧街有光辉路、滨河路、腊园路、犀城大道和朝阳支路一二、状元府第支路一二、东阳支路等30条,总长2.126 万米,总面积47.66万平方米,均为钢筋混凝土、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路面。2019年,县城街道73条,总长11.56万米,总面积301.85万平方米。总长和总面积分别是2010年的1.34倍、2.33倍,分别是1949年的32.94倍,312.56倍。犀城大道,北接云阳路,南至金星工业园,为106国道绕城段。全长5603米,宽51米,水泥混凝路面,为县城最长、最宽的街道。2004年10月动工兴建,2010年8月建成竣工。2017年3~10月全面提质改造,路面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公用设施一俱全。

朝阳街

东阳街

交通街

转盘(改造后)

炎帝路

茶陵大道

展望未来,人民信心百倍。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才会更加强大、繁荣昌盛;人民才会更为安居乐业,幸福美满。


来源:茶陵档案馆

作者:李回苟

编辑:彭琪

本文链接:https://www.clnews.cn/content/2020/08/26/825497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茶陵融媒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