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有这样一位驻村第一书记:他带领村民深耕食用菌产业链,让一个传统农耕村焕发出产业兴旺的新活力。今天,让我们走进思聪街道三华村,认识这位被村民亲切称为“菌菇书记”的省高速集团原驻三华村第一书记肖兴旺。
炎炎夏日,三华村热浪滚烫,刚刚抵达村里的肖兴旺顾不上休息,径直走向食用菌产业园。一个月前,他刚结束了两年的驻村帮扶工作,但心里始终牵挂着这个他倾注了全部心血的村庄。
省高速集团原驻三华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肖兴旺告诉记者,刚离开基地时,只有智能菌房在正常出菇,菌棒生产线尚未启动。这次回来,看到不仅菌棒生产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到位,原料准备充分,而且菌种培育也已经完成了,菌棒的试生产也正在进行中,他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
2023年5月,肖兴旺带领工作队进驻三华村时,这里还是个传统农耕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囿于小规模种养殖,道路狭窄、基础设施不完善。两年间,省高速集团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578万元,建起了占地30亩的现代化食用菌产业园,并打造了“三华泰景”品牌,带动村集体收入从8.8万元增长到60万元,销售农副产品超600万元。同时,工作队还将改善基础设施作为重中之重,村道硬化、“三清三小”、养老院改造等项目次第铺开,用“国企速度”打通了村庄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肖书记他们虽然回去了,但村里环境、基础设施的变化是实打实的,还给我们留下了‘金饭碗’。” 三华村村民张文珠感慨道,去年村集体光是分红就拿了 50 多万元,菌菇通过高速公路服务区卖到了全省。
走在村里,肖兴旺仔细查看每一处变化:智能方舱里,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新一季的醇松茸;村供销合作社内,“三华泰景”系列农产品摆满货架,琳琅满目;玉竹种植基地里,产品供不应求,玉竹产业已实现规模化发展。
三华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陈小燕表示:“帮扶工作队留下的‘村集体+企业+农户’机制现在运行得很好。我们还发展联村共建,带动了周边8个村一起发展食用菌产业,真正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知道肖兴旺回到了村里,村民们自发聚集起来,向这位老书记诉说村里的新变化。肖兴旺的笔记本上又记满了村民的新期盼。他表示,虽然驻村工作结束,但帮扶永远不会画句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驻村帮扶虽有期限,但为民服务永无止境。” 肖兴旺说,他会持续关注三华村发展,当好乡村振兴的桥梁纽带,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村民持续增收致富。
来源:茶陵新闻
作者:叶素 谭斌斌
编辑:黄云
本文为茶陵融媒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