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对红军最深刻的记忆,就是“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陵县严塘镇的湾里村如今已成为红色研学基地,每年成千上万的学生、游客会来到这里,身着红军装,重走革命路。
2025年8月22日,湾里村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游客,他就是当年第一顶红军八角帽的设计制作者尹德明的儿子尹年生。此次前来,他就是为了穿一次红军装,对父亲战斗岁月的深情回望。
“每当我穿上这身衣服,就会回想起父亲当年设计红军八角帽的事情。”在湾里村,尹年生身着红军装走过红军广场,拉住茶陵县严塘镇湾里村总支书记张陈生的手说道。
张陈生问尹年生:“年生同志,尹德明老前辈当年设计的红军帽是红军的鲜明标志,你看我们这里的红军装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尹年生摘下帽子,仔细端详后说:“这顶帽子我看跟我父亲当年做给红军的八角帽基本上差不多,包括造型、用料、颜色。”
听到这里,张陈生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尹年生一边重新戴上帽子、整理着装,一边看着张陈生说:“帽檐要挺,八角要正,我父亲当年设计的红军八角帽,最讲究的就是这股精气神。”
记者经多方搜集查询,了解了尹德明的生平:1909年,尹德明出生在茶陵县火田镇的一间茅屋里。9岁便拿起针线学裁缝,12岁凭着一把剪刀裁出了合身的衣裳,“尹一剪”的名声就此传遍四乡,可真正让他拿起剪刀“裁”出一片新天地的,是他设计并裁剪出第一顶红军八角帽。
记者和尹年生来到一栋老屋前,这是尹德明的旧居,在老屋的旧皮箱里,保存着他缝制的最后一顶八角帽。时光荏苒,帽子已略微褪色,但帽边的针脚依然像排列整齐的队伍,每一道都勒得紧实,八个角像被刀削过般棱角分明。尹年生深情抚摸帽檐,仿佛又触碰到了父亲当年布满老茧的手掌。他感慨万千:“这是我父亲九十多岁时亲手缝制的,线脚都跟当年做给红军战士的一模一样。父亲总是说,这辈子,他最骄傲的就是把这个八角帽,缝进了红军的骨头里面。”
1927年3月,尹德明加入当地游击队,踏上革命的道路。次年,跟随毛主席上井冈山,成为了湘赣游击队的一员。那时的红军,没有统一的军装。1930年2月,湘赣游击队司令员谭余保召开军容整肃会议,决定设计标志性军帽,这一艰巨任务就落在了裁缝出身的尹德明肩上,他便想到可以参照苏联红军帽进行设计。
尹年生告诉记者,父亲接到上级这个任务以后,就立下了“军令状”,说三天之内一定把这个红军帽制出来。父亲牵头成立了一个9人组成的缝衣小组。但是谁也没见过苏联红军帽实物,也没见过实际图纸,于是父亲就想到了毛主席住过的那个八角楼——八面威风,八面玲珑,正好象征着工农革命军的八个纵队,以此为灵感,父亲终于在三天之内缝出了第一顶八角帽。
尹德明小组的设计得到了谭余保的高度认可,两个月后,两千多名游击队员都戴上了八角帽;一年内,中国工农革命军从此全部换装,这顶帽子也成为了红军的象征。
时间来到1936年7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为毛主席拍下一张头戴八角军帽的半侧身照片,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毛主席戴过的这顶红军八角帽,现珍藏于国家博物馆,它深深地刻印了一段红色历史。
战火无情,英雄无畏。当年与尹德明一同设计制作军帽的8名战友陆续牺牲,而他肩负着组员们的遗愿,始终在战火中奋勇前进。1941年,“皖南事变”骤然爆发,时任新四军二科科长、军需区主任兼服装厂厂长的尹德明率部突围,弹尽粮绝时纵身跳崖,幸得生还。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安徽省淮南市公安局行政科长,直至1954年,因身体原因,经中央批准后,回到家乡茶陵休养。
一顶帽子,承载着一段烽火岁月;一针一线,缝进了永不褪色的信仰。回望那段历史,八角帽是红军精神的象征,八角帽上的红五星,不仅闪耀着历史的光辉,更照亮了新时代的传承之路。
来源:茶陵新闻
作者:叶素、陈欣、林超、刘玉桂、周煌围
编辑:黄云
本文为茶陵融媒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