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少量资金奖补,村民自己当家做主,茶陵县在地质灾害“微治理”中,探索出了一条“村组当家做主、上下联动发力”的新路径,以36万元财政资金撬动社会总投入81.9万元,实现了建设周期缩短90%、财政投入减少70%的惊人效率,让群众从曾经的“不敢睡”变成了如今的“睡得香”。

茶陵县下东街道官铺村11、12组彭先银等三户村民屋后边坡,曾于2019年和2020年连续发生滑坡,不仅损毁房屋,更直接威胁着10口人的生命安全。如今,这里已成为茶陵地灾“微治理”的样板工程。治理的秘诀,正是一种全新的机制。
茶陵县下东街道官铺村村民尹娟娟说,以前下雨天这边泥巴都流下来,沟也堵了,她晚上都不敢睡觉,要起来看一看,一直不放心。
地质灾害隐患就如一把高悬的利剑,时刻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想要彻底解决这一难题却并不容易。由于传统的大型地质灾害隐患治理,需要先对隐患点组织勘察测绘设计,再组织招投标等流程,耗时较久。加之个别村民作为受益主体,责任风险意识较弱,难以实现全域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治理,为了打破这种困境,茶陵县自然资源局引入了地质灾害微治理模式。

茶陵县自然资源局地环站副站长谭锋表示,微治理是利用财政补贴的方式,给每个点不超过四万元的补助,并提供技术支撑,鼓励村组自发治理。难点主要有三个,一是如何保障选址合理性、二是保障工程的高质量、三是如何激发村民的积极性,这些都在具体实践中进行了逐一击破。
“核心就是把‘政府干、群众看’转换为‘群众干、政府帮’。我们把项目的决策权、监督权都交给村民,村集体是真正的‘业主’,政府则根据最终治理效果给予奖补,这就把大家的积极性彻底地调动起来了。”茶陵县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谭斯涵说道。
在这一机制下,官铺村的村民们今年通过“四议两公开”自主选定施工队,并成立了“村民质量监督小组”,排班进行“一日一巡查”。从材料配比到基础开挖,村民依据专业图纸全程监督,确保问题当场发现、当场整改。
茶陵县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谭斯涵告诉记者,现在每一个项目都按照“四方到场、三看三验”的验收程序严格执行,今年茶陵县经历了8轮强降雨,所有治理点均无变形、无伤亡,曾经因滑坡威胁而“不敢睡”的村民,如今终于能够“睡得香”。
村民尹娟娟高兴地说,现在工程做好了,下再大的雨都不怕,也不用担心滑坡了,也能睡个好觉了。
从被动等待到主动治理,今年以来,茶陵县用“四两拨千斤”的奖补机制,高效治理了9处隐患点,保护了16栋民宅安全,激活了基层无穷的创造力。这条“微治理”路径,不仅用有限的资金筑牢了生命防线,更在共建共治中,温暖了千家万户的心。

来源:茶陵新闻
作者:叶素 谭斌斌
编辑:刘婷
本文为茶陵融媒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