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九期】《家乡的六方井》

来源:茶陵融媒 作者:陈 欣 编辑:贺凌笑 2025-11-04 17:10:02
—分享—

1e5d6d94087a61044e4f0c8b301821de_c112e23c-6442-45f7-b4a8-43f9eab16eb2.jpg

家乡的六方井

作者:陈歌今 播音:陈 欣

我的家乡在茶陵县枣市镇岩口村,她犹如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家闺秀,太多的景观人文不为外界知晓。其实,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环境清幽、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虽然我曾离开家乡多年,太多的记忆渐渐模糊,有的甚至已经忘却。但是,村里的那口古井却让我梦牵魂绕,井里一股泉水从云阳山下浸润而出,清澈透明、清凉甘甜,永远沉醉在我的心田。

这口古井,就在靠近岩口水泥厂公路的旁边,井沿是用大理石镶砌而成,其中三块条石是藏青色,另三块是淡黄色的,青黄搭配,美观大方,看上去十分光溜,踩上去却不滑脚,井口呈六边形,因此,这口古井又叫“六方井”。

“六方井”面积不大,直径才一米多;水不深,也就一米余,非常普通,颇不见奇。但是,这口井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动人的传说。

相传,“六方井”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岩口籍进士周焘回乡省亲。有一天下雨,他看见一位邻居老人挑着浑浊的河水往家里走。他想 “水这么脏,能吃吗?”因此,他就思索着为四周邻里挖一口水井。于是,他率领众乡亲一起勘察水源,选择井位,在大家的努力下,终于挖好了这口水井,为当地百姓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

古时候的岩口,人烟稀少、缺盐少油。人们炒菜用盐,需要远去广东,肩挑一担茶叶去,换回食盐来,往返路程需要一个多月。有一天清晨,当地的两个妇女就在“六方井”边洗衣服,两人都说起自己的男人去广东担盐,久去未归,家中盐罐已空。不料,她俩的谈话被路过这里的一位老神仙听到了,老神仙笑着对她俩说:“从明天开始,你们每天清晨来到这口古井边,取盐即可。”说完,老神仙飘然而去。

在井边洗衣服的两位妇女听了老神仙的话,将信将疑。第二天清晨,她们又来洗衣服,便远远望见六方井边的一块条石上,铺满了一层白色盐粒。其中一位妇女急忙走到井边,用手指蘸了一点,放进嘴巴舔了舔,喜出望外地说,“哇,真的是盐。”第三天清晨,又有人来到“六方井”边洗衣綄纱,她们看见井边条石上仍然铺满了薄薄的一层盐,跟前天的情况一模一样。从此以后,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六方井”出盐的消息,就像炸了锅一样在当地传开了。

“六方井”,用它无私的馈赠,滋润着一方土,养育着这方人。曾记得,我在上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经常邀请三五玩伴,去水泥厂的后面山上砍柴。酷暑骄阳,砍柴归来,走到“六方井”边,就把一担干柴放倒一边,两三个人趴在井沿上,喝着井水,看着井底的小鱼虾,在快乐的游来游走。喝饱喝足了,仰躺在麻石板上,抬头望天空,看那云卷云舒,非常惬意。不一会儿,汗水湿透了的衣服,又被晒干了。

冬暖而生紫气,夏凉能冻西瓜。“六方井”的泉水,冬暖夏凉,水温差大。每到冬季,井水就特别温暖,井面上如烟似雾的氤氲升腾,来井边洗衣服的女人络绎不绝。每到春播的季节,附近村民将稻谷种子,用编织袋扎好,浸在古井旁边的水沟里,经过井水泡过的催芽的稻谷,不会烂种,还出芽率特别高。还有人说,用这口井里的水磨豆子、做豆腐,既产量高,又味道鲜美;用这口井里的水蒸出的米酒,甜而又香;端午节取用这口井里的水洗澡,全身不会生褥疮……

当前,国家大力推进饮用水安全扶贫政策,这里的千家万户已经接上了自来水,吃水再也不需要肩挑手提了,家乡的“六方井”仿佛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它静静的守候在村庄的旁边,像一位饱经岁月沧桑的老人,见证了美丽乡村的蝶变,记录了我快乐悠长的童年时光,丰盈着引人回味的波光潋影。 “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无论我身处何方,天涯咫尺,总走不出古井的深情凝望,因为,这里有我恒久的烙印、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归宿。

底部图1.jpg

来源:茶陵融媒

作者:陈 欣

编辑:贺凌笑

本文链接:https://www.clnews.cn/content/646955/96/1540653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茶陵融媒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