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开国少将

来源:茶陵县档案局 编辑:刘合情 2011-12-05 12:07:31
—分享—

  茶陵少将

  

  邓冬哲(1916~1995)曾用名邓冬仔,1916年11月7日生于茶陵县腰陂乡龙陂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7月,加入共青团。1931年z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6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任红六军团第十七师五十团连政治指导员、团总支书记,十七师组织科长、营教导员,参加了湘赣和湘鄂川黔根据地反"围剿"斗争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冀中"民抗"二纵队政委,抗大二分校抗三团(教导团)副政委,冀中军区十六团政委,晋绥军区三十二团政委。参加了忻口战役,讨伐石友三战役、冀中反"扫荡"战斗、百团大战、平汉线反伏击战、林南战役等。在百团大战中,任十六团政委。该团被聂荣臻称为"纵横平原山岳间的坚强部队。"解放战争时期,任辽西军区保安第一旅政委,辽西军区第四军分区政委、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十九师政委,第四野战军四十四军一三0师师长。参加指挥过新塘堡、清河、左云山等战斗。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以及解放华中、华南等战斗战役。新中国建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九军副军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副军长,解放军空军第三军政委,福州军区空军副政委,工业交通部政治部副主任,国家计委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抗美援朝奖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8月在北京逝世。

  

  龙开富(1908.9~1977.2)原名谭罗仔,1908年生于茶陵县火田乡白腊村(今茶陵红色农场)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秋,任白腊村农协委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1月,加入工农革命军,1928年1月任毛泽东的警通员,负责给毛泽东挑书箱,收集书籍、报纸。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红军总政治部通信排长,中央军委警卫团连长,红西军炮兵营政委,军团第四科科长,中央军委直属政治处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警卫营营长、商业管理处处长,中央军委后勤生产指挥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辽西军区后勤部部长,东北民主联军七纵队后勤部部长,第四野战军四十四军后勤部部长,东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参加丁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新中国建立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后勤部第二政委。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党的"七大"候补代表和党的"九大"代表。1977年2月3日在沈阳病逝。

  

  龙书金(1910. 11~2003.04)幼名立生,1910年11月生于茶陵县秩堂乡东首村杉木冲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仅读过几个月的私塾,以后便辍学务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冬,加入了乡赤卫队预备队。几个月后,被编入三都垅独立营一连当战士。1930年9月,随营编入红十二军。同年12月,加入共青团。1931年11月,被选为士兵代表,出席了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32年2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十二军三十四师追击炮连副班长、班长,兵站站长,红一军团政治部政卫连排长,红一军团五团一连、四连连长等职。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期间,曾进红一军团随营学校、中央党校学习。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1936年2月,红军东征,为扫除东渡黄河的障碍,他任渡河突击组组长,带领8名战士,突破黄河天险,率先抵岸,抢占两座碉堡,使红一军团顺利地东渡黄河。军团首长授予他"突击组长"英雄称号,井颁发奖章一枚。西征战役中,他所指挥的红五团四连,以善于夜战近战而闻名,被称为"夜老虎英雄连"。抗日战争时期,龙书金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二营连长、副营长,一一五师五支队副支队长,一一五师教导六旅十七团团长,冀鲁边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渤海军区副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七师副师长,东北野战军十七师师长兼党委书记,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一二八师师长、副军长等职。在战四平、攻锦州、夺天津的战役中,以善于攻坚而闻名,有"攻坚老虎"之称,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菠江战役、湘赣战役,广东战役、粤桂边战役。新中国建立后,任四十三军副军长。1950年4月,带领一个加强师,坐机帆船渡海作战,成为我军最先渡海登陆海南岛的军级指挥员。解放海南岛后,任四十三军军长兼粤西军区司令员,中南公安军司令员,广东省军区司令员兼党委书记,中共广东省委常委,湖南省军区司令员兼党委书记,中共湖南省委常委。1968年调任新疆军区司令员兼党委第一书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委会主任兼核心领导小组组长,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第一书记。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八大"、"九大"代表,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2003年4月于北京逝世。

  

  刘月生(1917.5~2008)1917年5月生于茶陵县腰陂乡东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4月,刘月生加入共青团,任儿童团长。1932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10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任红十七师五十一团二营五连通讯员,红二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巡视员,红二方面军警卫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湘赣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战斗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政治部干事,独立第一旅二团营政治教导员,教导营政委,第二团政治处副主任,坚持在晋西北地区开展抗日战争,参加了河间齐会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独立第一旅七一四团政冶处主任、团政委,参加了扶郿战役等。新中国建立后,任西南军区工兵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政治部副主任,工程兵工程指挥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工程兵第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9月在北京逝世。

  

  李 改(1918. 7~1999.3)原名李湘源,1918年7月生于茶陵县下东乡小车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4年入茶攸安酃联立简易乡村师范读书,曾选为学生自治会总干事。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普通科第四期、政治工作训练班第三期学习。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第二旅组织科长,一一五师政治部宣传部干部教育科科长,一一五师政治部巡视团副主任兼师直属队工作科代科长,教导第一旅一团政治处副主任、代团政委,山东军区三师七团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第七旅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七师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九师政委,第四野战军四十五军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等。参加了四保临江、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等诸战役。新中国建立后,任四十五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四十一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训练部副部长、部长兼教育长,福州军区、武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解放军军政大学政治系主任、党委书记,政治学院教育长、训练部部长,海军学院政委等职。曾被选为延安模范青年。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9年1月,因病于北京逝世。

  

  李俭珠(1906.12~1997)曾用名李成功。1906年12月生于茶陵县舲舫乡洮水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秋李俭珠参加革命,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长江乡苏维埃政府主席,茶陵游击队侦察员、中队长,独立营政委,红军学校特派员,红六军团十七师五十一团特派员,红二军团四师特派员。参加了湘赣和湘鄂川黔根据地反"围剿"斗争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一二O师政治部锄奸部副部长、部长,晋绥调查局局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长春市公安总局副局长,吉林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三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四十九军政治部组织部长,炮兵第五师政委。新中国建立后,任四野炮兵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归国后任中南军区公安军政治部主任,广西军区第二副政委。1965年离休。1970年7月携妻回到家乡洮水蹲点,连续8年带领干部、群众治滩、治水,治山,改洲造田1000多亩,使这里由口粮不足变为自给有余,受到了王震的好评。1979年10月《人民日报》刊登了《王震给李俭珠的信》和《李俭珠在洮水办点的回忆》的文章。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七大"代表。1997年2月在长沙因病逝世。

 

 李振声(1919—1974)1919年2月生于茶陵县秩堂乡彭家祠李家屋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冬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共青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少共区委委员兼儿童局书记,红六军团十七师五十一团连青年干事,湘赣军区国家保卫局侦察科员,五十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红五十一团三连政治指导员,红六军团第十六师四十六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红十六师四十六团侦察部主任,团俱乐部主任,四十六团九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湘赣革命根据地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战斗以及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七团政治处主任,1939年12月在八路军总部上干队学习,后任第三军分区三支队政委兼主任,第二十团政委兼徐水县委书记,沟外线工作委员会主任,冀东军区第十八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独立第十三旅政委,第九纵队二十六师政委,第四野战军四十六军一三七师政委,衡阳警备司令部政委。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参与领导了湖南零陵,邵阳等地区的剿匪斗争。新中国建立后,任空军十九师政委,空军十八师政委,中南军区空军干部部第二部长,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空军第六军副政委,济南军区空军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4年3月病逝。

  

  陈 浩(1914~ )原名陈秋苟。1914年9月生于茶陵县尧水乡山背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6月加入茶陵县严尧区游击队,8月加入共青团。1932年6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尧水乡少先队队长,严尧区独立营班长,红军大学第四分校游击队班长,大庸军分区政治指导员,大庸军分区游击支队一大队政委,大庸县独立团政委,红二军团六师十六团总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政委,四师十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关中军分区独立团政委,红二军团六师十七团政委。参加了保卫湘赣苏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三大队一队队长,二支队支队长,第三分校参训队队长,训练部军教科科长、一大队大队长、总队长,一二0师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副政委,交水交城游击支队支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独立第四旅政治部主任,晋冀鲁豫补充第五旅政委。参加了沙家店战役和成都战役。新中国建立后,历任西南军区航空处政委,西南军区宅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武汉军区空军副政委,江西省军区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西北人民功臣勋章、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陈外欧(1910~1984)原名陈外苟,]910年12月生于茶陵县桃坑乡马溪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在当地为茶陵游击队站岗放哨,充当向导。1929年5月加人共青团,10月参加茶陵游击队。1931年12月转为中共党员。历任茶陵县游击队班长,茶陵县八区警卫连排长,副连长,红军第四分校连长,红六军团司令部作战参谋,红十七师四十九团一营营长,军团特务团参谋长,红军第六分校大队长,教导团团长,红二、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教育长,红十六师参谋长,红六军团教导团团长,四十九团团长。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七一七团副营长、长,副团长、团长,南下支队第一大队大队长等。参加了百团大战、保卫边区、南征北返等战役和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任三五九旅副旅长,晋绥军区独立第三旅副旅长、十分区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参谋长,一野第一军参谋长等。参加了宜川战役、西府战役、澄郐战役、荔北战役、陕中战役等。新中国建立后,任西北军校教育长,第一通信学校校长,军委测绘总局局长,国家测绘总局局长兼党组书记、总参谋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4年9月1目在北京逝世。

  

  陈志彬(1917~2000)1917年生于茶陵县腰陂乡布庄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加入共青团。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转为中共党员。历任茶陵县儿童局书记,湘赣省保卫局秘书,红六军团政治部保卫局秘书。参加了湘赣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保卫局第一科副科长、总务处处长,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特务团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热河军区第二十二旅政委、第十一军区副政委、热东军分区政委。东北军区热河独立第八师政委,四野十四兵团政治部秘书长,湖南省军区湘潭军分区副政委。新中国建立后,任湖南省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军区副政委、第二政委,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共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2000年2月在广州逝世。

  

  周则盛(1913—1981)1913年生于茶陵县舲舫乡河坞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湘赣红军独立第一师政治部宣传队大队长,红六军团十七师五十团连政治指导员,五十一团副政委,红六军团供给部出纳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供给部政委,晋西北军区供给部政委,晋绥军区后勤部政治处主任、办事处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供给部政委。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后勤部政委,海军后勤部副政委兼后勤部政治部主任,东海舰队后勤部政委。1961年晋升少将。1981年逝世。

  

  段苏权(1916~1993)1916年7月生于茶陵县尧水乡高径村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秋,参加农民运动,任高径村农民协会童子团队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5月,加入共青团,同年秋转入中国共产党。任共青团区委组织委员、区委书记、茶陵县委书记,中共湘赣省委宣传部长。1933年1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湘赣省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红六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参加了湘赣根据地反"围剿"战斗和红六军团从湘赣边突围的西征。1934年10月,任中共黔东特委书记兼红二、六军团黔东独立师政委,率部会同特区内各区、乡游击队坚持斗争,掩护红二、六军团主力东进。由于敌众我寡,队伍被打散。此后他历尽艰难,于1937年9月21日在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归队。接着.进抗日军政大学、中央马列主义学院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教育科科学,晋察冀军区平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十二军分区政委、中共平北地委书记兼平北军分区政委,领导了创建平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5年8月,在苏蒙联军策应下,奉军区之命,率部发起了收复日军在华北的重要基地--张家口之战。进而又率部配合苏蒙联军收复了张北、察哈尔盟、锡林郭勒盟等。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被中共中央特别授予少将军衔,参加根据国共两党停战协定成立的北平军事调停处执行部工作,任热河军区司令员兼赤锋,承德军调执行小组中共代表。此后,任热河军区司令员、冀热察军医司令员。1947年12月任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了辽沈战役。1949年4月,任东北军区副参谋长。新中国建立后,任东北空军司令员、华北空军司令员,参加了中朝联合空军司令部的作战指挥,荣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后任华北军区空军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教育长兼战略教研室主任。l 963年12月,被授予中共中央驻桑怒工作组组长,参加援老(挝)抗美斗争。1968年归国后,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军政大学副校长、军事学院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法律委员会委员。1993年9月28日在北京病逝。

  段焕竞(1911—1998)1911年3月生于茶陵县尧水乡高径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9月加入共青团,1930年参加茶陵游击队,1932年转为中共党员。历任茶陵游击队排长,红八军通讯员,红十八师副连长、连长,红六军团随营学校政治部大队长,红五团一营营长,红五团参谋长,湘赣临时省委常委兼湘赣游击支队参谋长、一大队队长,湘赣红军独立一团团长。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营营长、二团参谋长,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六团团长.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团长、四团团长,一师二旅副旅长兼参谋长,一师六纵队副司令员,苏北二十一旅旅长。1943年3月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参加了黄桥决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司令员,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三十一旅旅长,十一纵队参谋长、副司令员,三野二十九军副军长。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战役、通榆线阻击战、淮海战役,参与指挥了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福州战役、漳厦战役。新中国建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九军军长,二十八军军长,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党的"七大"代表,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98年11月因病在南京逝世。

  

  袁福生(1916~1993)曾用名袁福胜,1916年2月生于茶陵县七地乡巨田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参加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加入共青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儿童团团长,团支部书记,湘赣军区补充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红六军团保卫局内勤侦察组长,红十七师政治部技术书记,红六军团直属队特派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七一七团营特派员、七一七团独立营政委、团政治处锄奸股股长,一二0师政治部保训队队长,三五九旅政治部锄奸科副科长、科长兼军法处副处长。参加了忻口战役、阳明保战斗、上下细腰涧战斗、同蒲路战斗、灵邱战斗和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满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四野四十七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独立五十师政委等职。参加了法库战斗、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参与指挥了宜昌战役、大庸战役、西南战役及入川的多次战斗。新中国建立后,任湖南省沅陵军分区政委兼沅陵地委第二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七军一三九师政委,四十七军干部部部长,志愿军军法处副处长。参加了湘西剿匪和抗美援朝战争。后任武汉军区炮兵政委,武汉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军委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后勤部政委。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3月病逝于长沙。

 

  曾敬凡(1915—1989)曾用名曾长久,又名曾敬烦,1915年18月生于茶陵县湖口镇上厂江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 927年参加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加入共青团,1933年转人中国共产党。任茶陵游击队司号长,红军学校排长、政治指导员,湘赣省军区特务连副连长,红二军团六师十八团总支书记、六师十七团副政委,红二军团政治部警卫连政治指导员、独立第三团政治指导员、政治部巡视团主任,红二方面军富平第三师第九团政委。参加了井冈山、湘赣革命根据地和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八旅政治部敌工科科长,冀中第五支队副政委、绥蒙军区第九团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宁军区第二军分区副政委,新立屯警备司令部政委,辽北军区第五军分区副政委,郑家屯警备区司令员,蒙汉联军l临时指挥部司令员,辽南挺进队支队司令员兼政委,辽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东北独立第十二师师长,第四野战军四十四军一五七师师长。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新中国建立后,任江西军区吉安军分区司令员,上饶军分区司令员,中南军区四十一军副军长兼参谋长,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参与领导了江西剿匪工作。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9年病逝。

  

  谭文邦(1909~1987)曾用名谭正官。茶陵县小田乡寨下坪村人。1909年2月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参加革命,同年12月加入共青团。1931年春进中共湘东南特委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分配在茶陵县苏维埃政府工作。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为中共党员,任中国工农红军湘赣独立师政治部组织干部,红十七师政治部组织干事,红六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四十九团副政委、四十八团政委、模范师营教导员。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河北省平山县游击队司令员,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教导队政委,一二0师独立第四支队政委,七一七团政治处主任、政委,雁北支队政委、特务团政委。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任牡丹江军区副政委,合江军区第二军分区政委、司令员,台江军医政治部主任,东北独立第九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四十二军一五五师副政委、一二五师政委。参加了东北剿匪和"四保临江"、"三下江南"、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冬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一、二、三、四次战役,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53年回国后,任广州军区炮兵政委,湖南省军区政委、顾问,中共湖南省委常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党的"七大"代表。1987年8月逝世。

  谭天哲(1912~1997)原名谭天仔,茶陵县严塘乡梅田塘背村人,1912年9月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投身革命,同年4月加入共青团,1932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员。任区少年先锋队队长,团支部书记,红军学校第四分校学员,湘赣省军区政治部青年干事,湘赣省委秘书处秘书,红十七师机要员,红六军团司令部译电员、机要科科长兼司令部指导员。参加了湘赣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一、二大队指导员,庆阳第五大队一队指导员,支队协理员,八路军一二O师三五九旅教导营政委,特务团政治处主任,雁北支队政治处主任。参加了新州、崞县、宁武等地区的游击战和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三十九师十团政委,鄂西军分区二团政委,鸡西军分区团政委,东北民主联军十纵队三十师团政委,第四野战军四十七军卫生部政委。参加了公主屯战斗、平津战役等。新中国建立后,任海军联合学校第三分校政委、青海一分控政委,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华东军区海军东海舰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厦门水警区政委,海军福建基地政委,海军学院政治部主任,海军学院顾问。参加了炮击金门等战斗,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98年12月在南京逝世。

  

  谭善和(1915—1991)1915年3月出生于茶陵县舲舫乡中州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参加童子团,为井冈山红军送过粮。1929年参加了乡赤卫队。不久,参加区游击队、县游击队。1930年9月,被编入湘东游击队二纵队。10月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湘东独立师三团七连。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湘东独立师二团特派员。1932年2月,任红二十三师政治部党支部书记。参加了湘赣省政治保卫局训练班。结业后,任红二十三师宣传干事,红十七师五十团特派员,四十九团特派员。1934年10月,奉红六军团参谋长李选之命,将从湘赣边突围西征被打散的四十九团、五十一团各一部集中,临时组成400人的特务营,任营政委,率部转战,率先与贺龙率领的部队接上了头。红二、六军团会师后.任红六军团保卫局侦察科长,红十六师特派员。参加了长征。1936年冬,进红军大学学习,1937年毕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警卫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总支书记。1938年,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锄奸部一科科长。1940年,随八路军总部巡视团前往冀中、冀南、冀鲁豫根据地,任巡视团党总支书记。1941年,任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长。1945年4月,任冀鲁豫军区后勤部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一纵队旅政委、军区司令部军械处处长。1947年9月,奉命带领部分兵工厂工人和警卫部队到达大别山地区,边打游击边筹建兵工厂。不久,兼任河南省商城县委书记,发动群众清剿股匪,建立根据地。1948年任鄂豫军区独立旅副政委,中共鄂豫三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49年2月,奉命组建有炮兵、工兵、坦克兵诸兵种参加的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任副政委。参加了渡江战役。占领南京后,兼任长江渡口浦口镇军管分会主任、区委书记、渡江指挥部司令员。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1月,与孔从洲率特种兵纵队进军西南,参加解放西南的战斗。3月,特种兵纵队改编为炮兵司令部和工兵司令部,任工兵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不久,奉命率工兵团入藏修康藏公路。1950年11月,率4个工兵团和工兵学校两个大队参加了成渝铁路的建设。1952年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指挥所司令员兼东北军区工兵司令员,入朝作战。直接指挥15个工兵团承担繁重的交通工程和战斗工程保障任务,并负责为志愿军全军构筑工事,建成了横贯"三八线"和东、西海岸的永久性防御工事。停战后,率志愿军工兵部队参加了朝鲜首都平壤的重建工作,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国旗勋章。1955年3月归国后,任长沙高级工兵学校校长。1957年进高等军事学院深造。3年期满后任军委工程兵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66年9月,任中国军事代表副团长,访问阿尔巴尼亚。1973年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主管后勤工作和天山公路的建设。1975年任军委工程兵司令员。1983年任乌鲁木齐军区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85年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十三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1年6月22日病逝。

  

  颜吉连(1916~2011)又名修德。1916年5月生于茶陵县严塘镇梅田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7月,加入共青团,担任儿童团秘书。1931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湘东独立师,1933年5月转为中共党员。任湘赣独立第一师师部宣传员,红八军第二十二师保卫局科员、营特派员.红六军团电台报务员,红二军团第六师电台报务员兼特派员,红兰十军电台分队长。参加了湘赣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战斗,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河南省委电台分队长,中共安徽省委电台中队长.中共中央中原局抗敌报社电台分队长,新四军军部电台分队长,新四军第三师电台副中队长,通信大队大队长兼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辽西军区田令部第三科副科长,西满纵队通信科科长,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通信处科长。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滓战役、衡宝战役、粤桂战役、海南战役。新中国建立后,任第四野战军司令部通信处副处长、办公室主任,中南军区司令部通信处处长,广州军区司令部通信处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兵部第五部部长,通信兵司令部副参谋长,通信兵后勤部部长,总参谋部管理局局长、政委,通信部副主任。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颜金生(1918—1994)1918年4月生于茶陵县腰陂镇龙陂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3月加入共青团,任区儿童团长,不久任区反帝大同盟主任。1932年参加工农红军,1932年6月转为中共党员。任茶陵独立团政治处宣传员,连副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1934年任红六军团第十八师五十三团连指导员。同年8月任团政治部青年干事。参加了湘赣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1934年任红二军团政治部青年干事。1936年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政治部组织部科长,三五八旅七一六团政治处主任、副政委、政委。参加了晋西北反"扫荡"战斗、百团大战、保卫延安的战斗和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任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一旅副政委、政委。1949年2月.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军二师政委。参加了绥远战役、青化砭伏击战、沙家店战役、兰州战役、解放青海与青海平叛等战役战斗。新中国建立后,1952年任西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政委。1955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军政委,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任第一军政委。1959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学习。期满后任武汉军区政治部主任,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冲击。1970年任陕西省军区政委、省委常委兼省国防工办主任、党委书记。1975年9月任新疆军区副政委。1977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都部长。1985年任中共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87年4月,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1994年3月于北京逝世。

来源:茶陵县档案局

编辑:刘合情

阅读下一篇

返回茶陵融媒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