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书院兴于宋,盛于元,至清代发展到鼎盛。数量之多,宋代居湖南第三、元代居第二、清代居首位,可谓文化奇观。数百年来,塑造了这座古城最深厚的文化底蕴。
明弘治十七年(1504),被贬至茶陵的知州林廷玉,以培育人才、敦厚地方民风士习为主张,倾力倡办了洣江书院,以供士子诵读、存养。当时,这里集中了最为优秀的人才,历代书院的山长也都是名望之人,清末状元萧锦忠,翰林曹诒孙、经师尹学周、廉吏尹占寅等数十位先贤,都曾在此执教,洣江书院也成了湖湘著书立说的文献之地和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儒学舍之地。
明末清初,洣江书院差点毁于战火,后经修复和扩张,成了茶陵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官办学院。
书院建筑系仿古风格,采用中轴递进,左右对称的空间格局,内设主敬斋、行恕斋、修德斋、大讲堂、大成殿、御书楼、崇道祠、山长室等,共计房舍21间。2010年6月茶陵启动洣江书院复建工程,2012年5月竣工并对外开放。重修落成后的洣江书院被列为茶陵一中的重要教育设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承担讲学、藏书、教学等功能,并免费对外开放。
来源:茶陵新闻
作者:陈 欣、谭斌斌
编辑:刘婷
本文为茶陵融媒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